🌎
百佛殿
/
学佛释疑
/
列表
🌎
BaiFoDian
📁
学佛释疑
📄
列表
801.
“但解法师语,尽受得戒”的法师是指谁
《梵网经菩萨戒》云:“但解法师语,尽受得戒。”请问法师是指谁? 法师不单单指现前传戒的和尚,或说戒的法师,从根本义上来讲,“法师”指“释迦牟尼佛”,唯有释迦牟尼佛才能堪称大法师。佛法是讲传承的,代代…
802.
夏天到了,可否穿拖鞋、短裤、背心等去寺院礼佛
俗话说:无事不登三宝殿。寺院是三宝所在之处,在家居士是三宝的弟子,来到寺院,多是想从佛法中得到利益。印祖告诉我们:欲得佛法利益,须从恭敬中求,一份恭敬得一分功德,十分恭敬得十分功德。 因此,在家居士…
803.
布施要有智慧
问:师父讲经告诉我们要布施得乾乾净净,于是有人就把全部或者部分储蓄都布施,请问这样做对吗? 答:我们真正要学菩萨布施,一定要深入地研究佛法的理论,才能够做得到。绝对不是说,菩萨这样做,我们也照着这样…
804.
佛教的命运观
很多人推究世界的本源,找不到答案,于是就认为有个超自然的神灵在起着支撑与主宰作用,于是顶礼膜拜,认为命运完全不在自己手中。遇到些问题就自甘认输,以为命该如此,这是悲观主义的思想。还有些人,自认为这世…
805.
豪贵学道难,英雄到老皆归佛
所谓“豪贵学道难”:意思是,富贵的人,他不关注无常,不会为生活所困,会整天陶醉在娱乐之中,觉得很快乐,人生少烦恼;整天变着花样去乐、去折腾,很难去修道。 基督教的《圣经》说:富人上天堂,比骆驼穿过针…
806.
不说是非难
在日常生活中,有两种表达彼此感受的方式,那就是「声」与「色」。「声」是指言语声音,「色」是表现于外的举动形态。言行举止能让人起欢喜心,表示这个人的修养好;相反的,若让人不高兴,则表示这个人的修养还不…
807.
寺院拜忏时可否以世间曲调来礼拜
不可以。佛陀在《佛本行集经》中非常清楚地告诉我们,佛弟子切不可用世俗曲调来礼佛。经中记载着这么一则故事,在佛陀时期,有比丘以世间曲调唱诵经文,世间之人听后,群起嘲讽道:“出家之人也如我们世俗人一样,…
808.
佛教如何看待化妆问题
任何事物都有其两面性,关键看发心。如果化妆的目的不是为了取悦他人、博人眼球,而是为了庄严自身形象,以示对他人尊重,这种情况下,适当地化妆是佛教所允许的。 佛教讲究中道,并不排斥美,当我们走进寺院,看…
809.
受菩萨戒后,犯戒是否会“罪加一等”
这种说法是不正确的。“罪加一等”是世间的讲法,佛法里从来就没有这种说法。佛菩萨处处慈悲众生,希望众生都能早日破迷开悟,离苦得乐,怎么可能加罪于众生?我们受持了菩萨戒后,得到了清净的戒体,当面对种种境…
810.
如何获得福德?喜施获福是什么意思
《佛说四十二章经》之第十章:喜施获福 “佛言:睹人施道,助之欢喜,得福甚大。沙门问曰:此福尽乎?佛言:譬如一炬之火,数千百人,各以炬来分取,熟食除冥,此炬如故,福亦如之。” 所谓喜施获福,什么意思?…
811.
奉献自己,就是成就自己
佛在过去世出游的时候看到一只瘦骨嶙峋的雌虎。由于太饥饿,雌虎似乎正要吞食小虎。佛生起慈悲,用自己的身体喂虎,但老虎已经饥饿到咬不动了,于是,佛爬到高山上去,纵身一跃,摔出一滩血水。老虎饮下佛陀的血水…
812.
离苦得乐的秘诀
你是否曾有这样的感受:放肆抽烟和喝酒的时候感觉很快乐,沉浸于打游戏,看电视时感觉很快乐,仿佛人生得到了解脱。但是,享受了这些快乐过后,随之而来的是无尽的自我否定和负面情绪。那是因为我们耽著这些坏习气…
813.
别人遗落的念珠可以捡吗
在外面遇见别人丢弃的佛珠,如果是在寺院里面,应该交给常住处理。如果是在寺院外面,就属于无主物,我们可以捡,而且应该要捡。因为佛珠是一种法器,代表着佛菩萨。如果任由它在地上任人践踏,或是在肮脏的地方,…
814.
为什么要右绕佛塔
右绕是指以佛塔为中心,沿顺时针方向行走。 右绕是印度民间习俗,印度以右为尊,右绕代表着对诸佛菩萨由心而发的恭敬与赞叹。 所以从佛教传入中国开始就一直是右绕。 同样,转经筒,绕佛像,绕大殿或者绕整座寺…
815.
学佛后越来越淡漠是什么状态
问:学佛过程中有一个困惑,会发现有的人越来越淡漠,对什么事情都不在意,这是如莲花不著水的状态吗? 答:这是一个很糟糕的状态。因为对什么都不在意,这不是在修出离心,而是在修木头心。菩提心发起来的时候,…
816.
怎样获得一定的辩才
辩才的另一个名称就是智慧,从讲的方面来说叫做辩,从解的方面来说叫做智。所以四无碍辩也叫四无碍智、四无碍解。获得辩才的力量要通过长时间的定慧的熏习。按照高的标准来说,初地以上的菩萨只能获得一部分,佛才…
817.
该如何了断心中的嗔痴二念呢
问:阿难曾说愿化身石桥,经历风吹雨打,只愿那所爱之人从桥上走过……而我乃一愚昧红尘中人,从上次一段失败的情感中至今,仍无法忘怀,以至于憎痴,诸念丛生,竟对生活感到一些小小失落,令我很是痛苦。该如何了…
818.
祈求消灾延寿,是否能够如愿
只要方法正确,肯定有求必应。消灾是为了平安,延寿是为了健康。一家平安,老少健康,这是人类永恒的追求主题。为了达到消灾延寿的目的,必须修行内外两种法门。 内门,以断恶修善,广结善缘而得消灾;以爱护众生…
819.
如何自律
自律就是一种自我约束的能力。善于自律的人,成就的机会就会更多。不善于自律的人,纵然文凭高,家底厚,最后将一败涂地。所以自律的深浅与否,直接影响到未来的成功与否。而自律的内容有两大类别: 第一,外在行…
820.
有何方法可以让精神在念佛时不溜号呢
问:拜佛和念佛的时候思绪很乱,不能集中精神,总是想到生活中的各种事情,有什么方法可以让精神不溜号呢? 答:你倒在说一个实话,说明你还用过一点功夫,才知道自己妄想杂念很多,不能集中精神。如果没有用过功…
首页
上一页
37
38
39
40
[41]
42
43
44
45
下一页
找到约1793条
© 2018-2025 Baifodian.Com 百佛殿
👈
返回
🌎
佛教网
🔎
搜索
🚥
导航
🔐
登陆
💳
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