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佛殿 / 学佛释疑 / 列表
佛教网
🌎
BaiFoDian
📁
学佛释疑
📄
列表
41.自己不相信自己,怎么了生死
现在讲念佛的方便。念佛就是方便。我念阿弥陀佛,在这个世界障碍多,一时清净不了修不成,到极乐世界去,障碍少了,没有什么障难,直至成佛,就是念佛念的。 你要相信自己,相信自己是什么呢?自己一定能生极乐世…
42.定力不够时,如何与烦恼重的人相处
问:自身定力不够时,如何与烦恼很重的人相处? 答:这个很难。你定力不够,对方烦恼又很重,现在就是用观照的,你转换过来想:我很幸运,烦恼没有他那么重。然后宽恕他,原谅他,因为他还是众生,如果他今天是佛…
43.自我意识太强的人,要离开娑婆世界很难的
你自我意识太强的人,你要离开娑婆世界很难的。因为你这个一切法的执取太重,你很难放下娑婆世界。我们在娑婆世界已经打滚太久太久太久,你不可能把所有的东西,一个一个对治,哦,这个是无常,把这个放下,A 是…
44.入定和睡着有什么区别
问:顶礼法师。弟子在静坐念佛时,没念多久就有睡着的感觉。弟子不清楚入定和睡着有什么区别?我们怎样可以入定,而不是入睡? 答:这个就讲到睡眠盖了。最近我们庙里多了一项共修活动,就是早上去拜佛顶山。我们…
45.有福不享是傻瓜吗?
有些人一生都很辛苦,苦得像我一般,请问这是哪一种果报?就我而言,我心甘情愿地每天过这种辛苦忙碌的生活,我是在还债,还得愈多,债主就愈少,我愈是欢喜。这种做法端视个人的感受如何,是否能以佛法的观念来衡…
46.既然有求必应,为啥我却求而不得?
问:纵观其他宗教,有神论也罢,宗教师也罢,塑造的都是全知全能的角色。但佛教是无神论,而且佛陀是全知而非全能。这一点很多人会不明白:如果不是全能的话,那么多善男信…
47.要有信仰与敬畏之心
佛法中有“善有善报,恶有恶报”的说法;《老子》谓“天网恢恢,疏而不失”;西汉著名政论家贾谊有言:“凡人之智,能见已然,不能见将然。”敬畏是人心中生发出来的对天地万物尊敬而不敢逾越界限的情愫。人要有敬…
48.何为“因上努力,果上随缘”?
佛教讲因果。而平常人更多关注的是结果,羡慕别人的成就。可是成就从哪里来呢?任何成就都不是从天上掉下来的,都有它的前因后果,佛教中有一首十来偈,就说明了这个道理。所谓“端正者忍辱中来,贫穷者悭贪中来,…
49.何谓“放下屠刀,立地成佛”?
“放下屠刀,立地成佛”这个成语,大家都很熟悉,经常用,但也很容易被人误会。经常有人会问:“难道一个杀猪的放下屠刀,马上就能变成佛吗?”总觉得这句成语很有问题,其…
50.在一念上究破,方能永断无明
居士鲍中素来信,近来做功夫,少少有了入手处,故问大师,有没有秘密的窍诀,做为捷径?憨山大师与其的书信中这样说的,憨山大师告诫他,求玄求妙,都是妄念,众生不知常住真心。都是因为未断妄想。种种妄想,只是…
51.深信因果是学佛的根本
我们要知道,一个国家里面有这样多的人,难免有良莠不齐。好人固然能够自治,不好的人也不能够任从他去作恶,扰乱治安;所以设立政治、法律、宪警等等,就是来防范歹人的一种方法。尤其是教育、文化、宗教等等,更…
52.心一定下来,那个舒服是难以言表的
现在讲讲念佛的感受。今天有居士来找我,她说她在念佛时,旁边有一个人在唱赞子,烦得很。我说你究竟是听自己念佛还是听他唱?要想得到一心不乱,必须你听的和念的是一个音调,同起同落。 他那边唱,你这边在念,…
53.如何减少魔难?
问:于禅定中已然摆脱了肉体之束缚,静思万法虚妄之性体,舍空与识,离内外二境,而缘无所有处,心内空无所依,诸想不起,安稳寂静,这是典型的四空定之无所有处定,禅定第七层高度!太玄了,有哪位已达这种圣境?…
54.从妄想转向真如就靠这六个字
从《楞严经》的角度来说:妄想跟真如它们两个是同时存在的;生灭心跟不生灭心,这两个随时随地都是同时存在,但不幸的是,我们永远跟着妄想走,我们总是觉得跟着妄想走是对的,是给我们带来快乐的;所以我们无始劫…
55.佛教徒不可能因为信佛,就做事不赚钱
活在世间,我们没办法不做生意,没办法不管家庭,不能不处理人际关系,家庭的事、社会上的事,全部都要去做,但我们的第一个念头要懂得尊重自己的信仰,对佛陀有虔诚的心,对于因果轮回有坚定的信念,这样我们做任…
56.你执着什么,就对治什么
咱们经常讲无我。无我它有两种,一种是人无我,一种是法无我。我、法本来不存在的,没有;但是你没通达之前,都有,宛然,所以有烦恼。我们如果没有人法,烦恼没有了,平等平等就寂灭。这样理解了,什么障碍都没有…
57.一心念佛就在即心即佛
离相是谈空,离一切相,当下是要即一切法的。宗门下的人常常讲“即心即佛”。什么叫即心即佛?其实一心念佛就在即心即佛。不要一听劝人念佛就否定,是著相,要知道心佛众生等无差别。 既然心佛众生等无差别,念佛…
58.我们本来是清净的,怎么染上了贪瞋痴的
这个问题在大乘经典当中有提过,像《楞严经》《圆觉经》都在提这个问题。贪瞋痴是怎么来的?我们自性本净,一切众生本来成佛,那为什么成了这样的一个颠倒的众生?从理性上、理体上来说,一切众生的自性本来是不生…
59.佩戴佛珠的意义是什么
在我国,有关念珠的记载,始于佛教盛行的隋唐时代。相传那时净土宗的道绰大师在弘法的同时常劝人“念弥陀佛名,或用麻豆等物而为数量,每一称名,便度一粒,如是率之,乃积数百万斛者。”并教人把木槵子串在一起计…
60.能否请人代为诵经祈福
此举当然可以,但如能自己亲身去行则更能获益。就好像和同学一起听课,学到了同样的知识,但一方经由写作业,再次运用所学、夯实基础,一方请同学代写作业,虽然作业都完成了,但最后进步的却是代写作业的同学,自…
首页  上一页   1    2    [3]    4    5    6    7    下一页 找到约1788条

© 2018-2025 Baifodian.Com 百佛殿
👈
返回
🌎
佛教网
🔎
搜索
🚥
导航
🔐
登陆
💳
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