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佛殿 / 学佛释疑 / 列表
佛教网
🌎
BaiFoDian
📁
学佛释疑
📄
列表
21.称念三宝功德缘起
昔时,释迦佛出现于世,为父王及大众宣说观佛三昧法门。 佛相好庄严,具三十二相、八十种好,身相金色,普放光明。 当时,在会有五百位释迦族人,因为过去业缘,所见佛身相为一暗灰羸瘦的婆罗门,未能见佛庄严身…
22.地球的寿命有多长?
地球的寿命有多长?佛教时间体系是如何解释的?你了解完以后,就会知道,佛教对地球的寿命的解释与现代科学惊人一致,在世为人,时间实在是太短了。 一.一天以内的时间可分:刹那,坦刹那,腊缚, 牟呼栗多,时…
23.寺院设立放生池在经典或传统上有什么根据?
问:一般寺院都有设立放生池,在经典或传统上有什么根据吗? 答:设立放生池不一定要有根据,只要有慈悲心、有场所,就可以建一座放生池。过去智者大师那时候就已建设放生…
24.佛友间讨论佛法,说错了话是谤佛谤法谤僧吗?
佛友之间讨论佛法,偶尔说错了话不是有心诽谤,你自己也不要去上纲上线了。这个讨论佛法肯定各有不同的角度,各有不同的观点。但是讨论的时候,你知道是不正确的观点你不要到处宣传,也不要执著自己的不正确的观点…
25.怎样作为护法居士?
一、摆正自己的位置 护持三宝要摆正自己的位置,定位要准确。 居士要把自己放在护持位上,恭恭敬敬的对待三宝,尽心尽力的做好该做的一切。 三宝给了我们成就的机会,给了我们因缘,是我们的福田。父母给了我们…
26.禅宗“三关”是说什么?
“三关”是禅宗的专有名词,说的是修行证悟的一种过程。禅修的目的就是要开悟,悟了以后,才能算是真正的修行。那么,开悟是要悟什么呢?就是要悟心,心即是道,悟了这一念心,就见到了自己的本心本性。 但是,开…
27.有两种念佛人最老实
念佛的生命,对于绝大部分人来讲,需要法义的学习作为养分。至于那些不需要法义学习,只要念佛就可以的人,除非他真的是这种根器。 能够不学习,也能老实念佛不改变的人,印光大师说,只有两种:“惟上智与下愚而…
28.带业往生是有条件的
这个事情是这样:我们在无量劫的生命的流转当中,经历过很多很多次生命的经验。有些经验是痛苦的经验,有些经验是快乐的经验。如果你经历的是一种痛苦的经验,对你临终不会构成障碍的,这个问题不大。 问题在哪里…
29.带业往生是带什么业
净土法门的特点就是带业往生。离开了这个本质特点,那么这个净土的特别法门也就跟通途的法门没有两样了。我们生在这个时代,都是业障深重的罪恶生死凡夫。即便我们有机会信仰三宝了,也持五戒乃至菩萨戒了,但是试…
30.菩萨的阶位次第
现在学佛人从自我感觉上分为两类,一类人广学多闻知识多,对于修学信心十足,并有些许慢心贡高,逢人就表白自己不仅是菩萨并且是非一般的菩萨,同参见面寒暄问候都是以某某菩萨开头,互相赞叹一番,内心很满足。另…
31.往生到极乐世界为何就能得不退
为什么往生到极乐世界马上就得不退?这个不退的点在哪里?理由在哪里?事实发生在哪里?智者大师非常有智慧,这些都是大祖师,可以说都是净土再来的呀,他是亲临现场,感受那个心路历程以后,就把这个消息通到我们…
32.楞严咒咒心和楞严咒心咒是不是一样的
问:我看到有楞严咒咒心,但是也有楞严咒心咒,这两者怎么会是不一样的。 答:实际上呢,咒心、心咒,心咒——心和咒合为一体就叫心咒;咒心——心已经流露出来全是咒,就叫咒心。至于咒心和心咒为什么它表达的不…
33.如何避免年纪大或病痛时,颠倒不念佛
问:请问法师,很多人平时很用功念佛,但年纪大或者病痛发生时,常颠倒不念佛。如何避免发生此颠倒,平常要注意什么事情? 宏海法师答:我出家这么多年,特别是近些年,也遇到这样的情况。这就是为什么说修行要真…
34.为什么有人富贵坚固得来容易,有人却要辛苦劳作
我们先讲这个心。这个心,就是你这个心力。譬如说,我们看到有一种人,他得到了富贵的果报,他非常的富有。但是在三、五年以后,他就破产,经商失败,一下子就破产,他的果报不坚固。有些人富贵,他从出生到临终,…
35.法性本来空寂,但是因果丝毫不爽
你的眼根去接触佛像的时候,产生一个识,一个明了性。根尘一碰撞就会产生一种心识。本来是没有,为什么会有?因为你眼睛去看它,就有了,你眼睛一看就有了。眼睛一看到佛像的时候,就有一种虔诚恭敬的心出来。你看…
36.代众生受苦的精神
有人经常问我这个问题,我布施了之后有这么多倒霉的事情,师父你看怎么办? 我就问他:“你觉得除了你以外,谁应该倒霉比较好?”他一想,倒也是啊!这个代众生受苦啊,严格地讲起来,就是所有的人的倒霉的事情,…
37.做事认真是执着吗?这种算随缘吗
问:南无阿弥陀佛!法师慈悲!我们很多的佛子喜欢说随缘,不要执着,在社会上给人的印象是“佛系”。可是印祖总是在强调做事应该认真踏实,这样不是很执着吗?做事认真与不执着、随缘怎么能统一圆融起来? 宏海法…
38.修行人应如何消除三障
忏法上说,要灭除三障,当生七种心。哪七种心呢?一者惭愧、二者恐怖、三者厌离、四者发菩提心、五者怨亲平等、六者念报佛恩、七者观罪性空。 惭愧,即要对自己罪业深重,无有出期,生可惭可愧可羞可耻之心。恐怖…
39.不为物转,则能转物,即同如来
关于“修学位次”,我们今天要注意一个观念,就是“转”字。《楞严经》在经文当中没有讲到一个“断除烦恼”,没有这句话!这是本经跟其他经典不同的地方。它认为烦恼就是真如,你不要断它,你不随它转。就是说,你…
40.知见不正,纵修得十万岁寿命,还不如不修
佛的正法难遇。我们业障重的苦恼众生,虽有善根感受这一个人身;再发一点道心,相信佛法,用功办道,这就要有无量的培植;不然,决不能到这步田地。但是善根虽有,感不到正法,误受许多的外道法,在我看来苦矣!还…
首页  上一页   1    [2]    3    4    5    6    下一页 找到约1788条

© 2018-2025 Baifodian.Com 百佛殿
👈
返回
🌎
佛教网
🔎
搜索
🚥
导航
🔐
登陆
💳
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