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佛殿 / 学佛释疑 / 列表
佛教网
🌎
BaiFoDian
📁
学佛释疑
📄
列表
541.佛教之中,神通从何而来?
学佛的人都知道,佛陀本人是不主张弟子们修神通的,但这一作法,却间接地证明了,在远古的印度,确实有神通的存在,据佛经记载,佛陀的弟子当中如目犍连、迦叶等人是有神通的,而且目犍连还号称神通第一。 那么,…
542.龟在佛经中有何譬喻?
佛经中以“龟藏六”来比喻学人应守护六根,如龟守护头尾、四足。也常以金龟喻指生死而涅的佛性。 龟,是泛指爬虫类、龟鳖目的动物。 《法句譬喻经》中,以“龟藏六”来比…
543.佛号转见浊巧入佛智
见浊即见解上的浊乱,即五种见解上的浊乱。 第一是身见,这是与生俱来的我执,执著这个身体是真实的。一切都要为我这个身体服务,一切的知名度都为我的虚荣服务,一切金钱的享受都为我的肉体服务——身见! 我们…
544.为什么大家很注重初一、十五烧香、拜佛、修法?
问:为什么大家很注重初一、十五烧香、拜佛、修法?是不是由于月轮的变化,会有较大的加持力?尤其藏密中根据时轮金刚去推断月圆的具体时辰,然后让大家修法读经。 答:1、强调初一、十五拜佛时对那些平常没有时…
545.极乐世界众鸟说法
经【舍利弗。汝勿谓此鸟。实是罪报所生。所以者何。彼佛国土。无三恶道。舍利弗。其佛国土。尚无恶道之名。何况有实。是诸众鸟。皆是阿弥陀佛欲令法音宣流。变化所作。】 这段文字,是怕人家听到介绍西方极乐世界…
546.打坐或听经时,总是容易睡着,如何解决?
问:我平时不是一个贪睡的人,但在打坐或听经时,总是容易睡着。请教法师如何解决这个问题? 答:你在打坐的时候容易睡着,可能有几种原因:第一,疲惫了,身体需要休息。在禅修的时候,你得到充分的放松,你的内…
547.打禅需注意克服两种情绪和防止两个偏差
打七到第九天,如果功夫用得好的话,应该有些消息。在这样一个关键时刻,大家在用功的时候,特别要注意克服两种情绪,防止两个偏差。 克服两种情绪: 一、要克服急躁情绪 有不少居士在禅七当中,由于向道心切,…
548.如何理解“不识本心,学法无益”?
“不识本心,学法无益”,这是六祖坛经上的话,我们把这个问题解答完了,可能就得下课了。“不识本心,学法无益”。是什么意思?我写过一篇文章,这篇文章没公开,是说成佛和成就的差别,‘成佛和成就的差别’成佛…
549.什么是此心光明?
△佛在菩提树下悟道的时候,他所谓悟道,就悟的是菩提道。他悟道的一句话,就是“一切众生都有如来的智慧德相”。这上求佛道,你有资本,每个众生的心都跟佛的心是一样的,就上求佛道之心。同时他说,“但以妄想执…
550.改命前要先认命、知命
不管你学不学佛,首先都要认命。你先承认自己的命,命就是业力,承认过去的业力,然后你再去改变它。如果你连命都不承认它的存在,那要如何去改命呢? 古人讲的,最高的人是自知之明。能自知的人,是个智慧的人。…
551.求感通为修行大障
求感通为修行大障,这是答复弘一法师的书。弘一法师是近代的一代高僧,律师,专门研究戒律的,修行戒律的,印光法师给他的书信是这样写的:“于关中用功,当以专精不二为主。心果得一,自有不可思议感通。于未一之…
552.障缘是过去世的恶业现前
假如说你是个出家人,或者是个修行人的话,要知道我们的一切障缘都是过去世的恶业现前,知道这个以后,你就能知道通过至诚念佛,就能消业就能转业,不至于恶业现前。 以后吓得没办法,长存在心,时时刻刻有个阴影…
553.整天瞌睡多早课起不来,看到床就困怎么办?
问:我整天瞌睡多,上早课都起不来,一天到晚看到床就困, 这怎么办? 答:日嗑睡,睡觉多,昏沉大,然后看见床就想睡,哎呀,那是不是条件反射啊?我们是欲界的众生,欲界众生有三大欲望。第一种是饮食的欲望,…
554.理性地面对、调适自己的爱欲——知足常乐
今天要强调的是,每个人都是有爱欲的,就像当年释迦牟尼佛在世的时候,有一个老妇人,很老的一个老太太,她跟着佛陀去赶道场。佛陀每到一个道场去讲经说法的时候,会得到很丰盛的供养,于是这个老太太同佛陀沾了很…
555.切莫误会佛教 烧香拜佛不是迷信
不了解佛教的人,到寺里去看见礼佛念经、拜忏、早晚功课等等的仪式,不明白其中的真义,就说这些都是迷信。这里面问题很多,现在简单的说到下面几种: 一、礼佛 入寺拜佛,拿香、花、灯烛来供佛,西洋神教徒说我…
556.佛教的善恶观是怎样的?
佛教的善恶观可以归纳为两个层次,一是与世俗社会的善恶观相同的成分;二是与世俗社会不相同的成分。 与世俗社会相同的善恶观主要体现在佛教的戒律中。戒律要求信徒不杀生、不偷盗、不淫邪、不说谎等,而且还倡导…
557.念珠作为法器有何功用?
念珠是指以线贯串一定数量的珠子,用以计算称名称持咒数的法具。又称数珠、咒珠或诵珠。《木子经》中说:“若欲灭烦恼、障报障者,当贯子一百零八个,以常自随;若行、若坐、若卧,恒当至心无分散意,称佛陀、达摩…
558.剑作为持物有何象征意义?
剑,兵器名,两边有刃,中间有脊。在佛教中,常以剑之锐利能断象征般若智慧。 《白宝口抄·胜佛顶》法中说:“胜佛顶尊以利剑为三昧耶本誓之标志,能断除一切众生戏论妄执,为大空智慧之义。” 《白宝口抄·不动…
559.每个人都能成为观自在菩萨
“观自在菩萨”中的“自在”:解脱就会自在,解脱是针对“缚”而言的,烦恼就是缚。由于“缚”,众生流转生死。 我们每天被烦恼缚着而起惑造业,作无意义的事,烦恼使我们不得解脱、不自由。要解脱、自在就必须断…
560.避免造口业 请牢记六个字
口业有两种,一种是搬弄是非,一种是制造是非,这都是口舌的恶业。 有些人的口业只是一种习惯,他们没有想到是否造口业,只是爱讲来讲去,口没遮拦。每当知道一件事、或想到一件事,马上告诉人家,而且加油添醋、…
首页  上一页   24    25    26    27    [28]    29    30    31    32    下一页 找到约1793条

© 2018-2025 Baifodian.Com 百佛殿
👈
返回
🌎
佛教网
🔎
搜索
🚥
导航
🔐
登陆
💳
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