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百佛殿
/
佛教知识
/
列表
🌎
BaiFoDian
📁
佛教知识
📄
列表
1.
何谓「檀越」
人们游览寺院时,常会在一些石碑的碑文上,看到“檀越”二字。此外,菩萨戒子诵戒时,也会诵到《菩萨戒》中相关内容。一些寺院举行隆重的活动时,法师也会表示对十方善信檀越感谢。那么,何为檀越?是我们通常说的…
2.
何谓「普特切罗」
普特切罗,又名补特伽罗,是梵语 pudgala的音译,意为众生,即轮回转生的主体。 窥基大师这样解释普特切罗:“梵言补特伽罗,唐言数取趣。谓诸有情数数起惑造业,即为能取(因也);当来五趣,名为所取(…
3.
常耕福田,才能福报多多
福报从哪里来?不是说你能力强就一定有福,因为福报也有它的前因后果。佛教告诉我们,福报来自福田,主要是悲田、恩田、敬田三种。 悲田,是慈悲普天下的劳苦大众。他们需要快乐,可没有快乐;他们想摆脱痛苦,可…
4.
四时坐禅
谓一日中定时行四次坐禅,即黄昏坐禅、后夜坐禅、早晨坐禅、晡时坐禅。 兹依《永平清规》卷上〈辨道法〉所说,略述如次︰ (1)黄昏坐禅︰谓日没后二刻半(约下午八时),闻昏钟,即撘袈裟,入云堂就被位坐禅。…
5.
何为五时说法?
五时说法;是佛教中释迦牟尼佛成道后,根据不同根器的众生而进行的五次说法时期。这五时分别是:华严时、阿含时、方等时、般若时和法华涅槃时。 五时说法的具体内容和背景 华严时:佛陀成道后最初的三七天内,为…
6.
细说佛造像三道“颈纹”咋回事,原来是有3个寓意
若我们注意观察佛菩萨的造像,常见造像大多身材挺拔魁梧如少年郎一般,如为女性形象则身姿妙曼如芳龄少女,为什么会出现老气横秋的颈纹呢? 是因为皮肤松弛?还是…… 三…
7.
不净观颂
佛为贪欲众生说不净观,观之既久,贪欲即除,可以越爱河而超苦海。余闲居阅《大智度论》,因取意而为之颂,以此自警,并以警世云。 死想:有爱皆归尽,此身宁久长。替他空堕泪,谁解反思量?(先作此观,为下九想…
8.
不是遗传,这是共业,就是自作自受
这个“无明”呢,就是微细的愚痴,微细的愚痴就是对于一切世间上的事情有所执着;这个圣人知道一切法是如幻如化的、都是虚妄不真实的,一切法的虚妄不真实,是圣人的智慧才能知道的,我们凡夫都是执着是真实的,连…
9.
佛像为什么赤脚?
只要留心观察就不难发现,不论是寺院庙宇里的雕塑,还是字画玉器上的造像,几乎所有佛菩萨都是赤脚。佛菩萨为什么都是“赤脚”呢? “佛不着履。有三因缘。一者使行者少欲。二者现足下轮。三者令人见之欢喜。” …
10.
绕佛三匝的含义 你知道吗?
顶礼于塔,当愿众生,一切天人,无能见顶; 右绕于塔,当愿众生,所行无逆,成一切智; 绕塔三匝,当愿众生,勤求佛道,心无懈歇。 绕塔,也是佛弟子的修行法门。以佛像、佛塔或佛殿为中心旋绕,是表达礼敬诸佛…
11.
先把六根收起来,感官是一个最低级的快乐
爱取的烦恼,它一定是两个之间的作用,一个能爱取,一个所爱取。色身是所爱取,那么是谁来爱取色身呢?谁来领受呢?就是我们的感受。 因为我们放纵自己的六根,这种感官的感受,才会无止尽的去攀缘色身。所以我们…
12.
什么是三业
(名数)一身业,作于身者。二口业。说于口者。三意业,思于意者。此三业大乘唯识分别假实之二,身语二业有假实之二种,意业唯为实之一种。身业之假法,为取舍屈伸等身形之表色,摄于色处之中。语业之假法,为音声…
13.
浴佛的意义
三千多年前,释迦牟尼佛诞生在印度北部的兰毗尼园。传说佛陀降生时,园中百花齐放,天空出现九条龙,由龙口吐出香水为婴儿(佛陀)沐浴。据《佛本行集经。树下诞生品》记载:“生已,无人扶持,即行四方,面行七步…
14.
云板的功用何在
《禅林象器笺·呗器门》中说云章曰:板形铸作云样,故曰云板……俗事考云:宋太祖以鼓多惊寝,遂易以铁磐,此更鼓之变也,或谓之钲,即今之云板也。板由青铜或常所制造,分为两面式与片面式,原则上为云形,上部有…
15.
古代比丘都用什么生活器具
《梵网经》卷下说:“菩萨行头陀时及游方时,行来百里千里,此十八种物常随其身。”但有关这十八物各种经论中的说明都稍有不同,最通用的是以下18种。 齿木:即杨枝,清洁口腔之木片。 澡豆:指由大豆、小豆、…
16.
偏空跟断灭见有何不同
断灭见叫邪见,就是他完全不相信世间上有因果,他不相信造善能够招感可乐的果报、也不相信造恶会招感痛苦的果报,他认生命是没有轨则的,各凭本事,这叫做邪见,叫断灭见。就是生命没有相续的力量,人只有今生,所…
17.
你是灭色取空,还是离相清净
假观的智慧,第一个就是相状。因为如是相,你才能够产生习性的造作,最后产生自体,相、性、体、力、作、因、缘、果、报。所以诸位!尤其是净土宗,净土宗要小心,我们的确是要厌离娑婆、欣求极乐,但是你怎么样来…
18.
念佛法门的专修与杂修
我们看蕅益大师的传记刚好是第十九愿的印证,你看蕅益大师的一生,他二十四岁就开悟了,宗乘教义两融通,所悟与佛无异同。他所悟的现前一念心性——何其自性,本自清净,与诸佛没有差别。但是他说“惑业求断犹坯器…
19.
佛教常用赞偈
1.晨钟偈 闻钟声,烦恼轻,智慧长,菩提生,离地狱,出火坑,愿成佛,度众生 2.戒定真香 戒定真香 焚起冲天上 弟子虔诚 热在金炉上 顷刻纷纭 即遍满十方 昔日耶输 免难消灾障南无香云盖菩萨摩诃萨(…
20.
吃饭,居然还要训练?
说到修行,我们往往想到特定的方式、特定的场所、特定的时段。但具足这些条件的专修,每天可能也就一两个小时。除此之外的时间在干什么? 如果不注意,就会被串习消费,被贪嗔痴占有。这就使得生命中真正用于修行…
[1]
2
3
4
5
下一页
找到约983条
© 2018-2025 Baifodian.Com 百佛殿
👈
返回
🌎
佛教网
🔎
搜索
🚥
导航
🔐
登陆
💳
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