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百佛殿
/
学佛释疑
/
列表
🌎
BaiFoDian
📁
学佛释疑
📄
列表
1061.
什么是“有缘”之人?
问:常听别人说起“佛渡有缘人”,那什么是“有缘”之人呢? 答:佛法中的有缘人,指的就是闻佛法、思佛法、修佛法,机缘已经成熟的人。 佛有三不能,第一不能替众生转定业,第二不能渡无缘之人,第三不能渡不信…
1062.
拜佛为何要翻掌?
首先礼佛三拜,第一拜拜下去的时候,两手反掌,心里默念:自归依佛,当愿众生,体解大道,发无上心。自行起立。第二拜拜下去,两手反掌,心里默念:自归依法,当愿众生,深入经藏,智慧如海。自行起立。第三拜拜下…
1063.
高僧大德为何也会重病缠身?
问:念佛修行可消业障,为什么很多菩萨境界的大德法师或居士他们还会有病?常常看到很多大德遗愿都没有完成就往生了,修行到他们这种境界对我们凡夫来说已是不易,结果到他们的境界上都还不能自由,不太理解。请法…
1064.
佛教认为女人是五漏之体,是因为歧视女性吗?
在佛教界,我们在教团里面仍然看到了我们觉得是男尊女卑的现象。没错,确实有。净土经典里也讲极乐世界没有女人、黄金铺地等等。我们可以这么想,因为佛陀是给这个世界的人讲,他在借用他们的语言观念来引导,因为…
1065.
什么是净业三福?是哪三福?
《观无量寿经》云:欲生彼国者,当修三福。三福即净业三福,它既是大乘佛法,也是净土法门的修学基础。净业三福包括: 第一福:孝养父母、奉事师长、慈心不杀,修十善业。 此为修人天福,即世间之福。“孝养父母…
1066.
攀缘是什么?
一切违背因果的想法做法都是攀缘。举例说明,人家不乐意、不接受的和单相思都是攀缘,比如把放生的事告诉人家,到时候没来,又打电话找他,就是攀缘。把饭做好了人家没吃就生气了:“做这么好的饭不吃,多可惜啊!…
1067.
寺院外墙为何要涂成黄色?
很多人会有这样一个疑问,我们在朝访游历名川古寺时,一定会觉得那些飞檐翘角的汉传佛教寺院建筑,规模不一各有特色,但外墙大都是黄色或者红色,这是什么缘由呢? 佛教传入中国后,受到了君王的重视和礼待,寺院…
1068.
什么是“慈悲喜舍”?
“慈悲喜舍”四无量心是菩萨为令一切众生离苦得乐,而生起的四种广大利他之心,它体现出菩萨的伟大胸襟与人格魅力。 “大慈”即给人欢喜。菩萨深知一切众生本为一体,宇宙万有皆出自真如自性。譬如树根生出树干,…
1069.
信佛,学佛,还是修佛?你是那类人
关于佛教,有些人在学,有些人在信,其实信佛与学佛是有很大区别的,信佛的人不一定在学佛,学佛的人又不一定在信佛。只有了解自己,是在学佛还是在信佛以后,才能更好的走…
1070.
学了佛其他神还拜不拜?
我们年轻时学佛也皈依,皈依佛,皈依法,皈依僧。皈依这个僧、那个僧,永不皈依什么邪魔外道、天魔、天人!当然,这是一套过程,初步学佛必须如此。我经常跟着袁焕仙袁老师一起走路,每天回家都经过一座狐仙的庙。…
1071.
一生受苦很多,是不是前世修的不好
问 有的人一生受苦很多,如果按照因果来说,是因为此人前世一定修行不好吗? 慧律法师开示 不要这样讲,一辈子受了很多苦,反而容易入道。不要把苦当作苦,一定要把苦当作是一种增上缘,这是观念的问题。一个人…
1072.
福报用不好,就是灾难!
许多人怕业障现前,我是怕福报现前。福报一现前,用的不好,就会消失。那业障一现前,就会赶紧了掉。这个比较好。人有福报时,很难不去享受一番。所以佛教讲的,不要放逸。 福报现前,不一定是好事。以前有个人,…
1073.
佛教寺院中香炉的意义
佛陀时代,印度民族也流行熏香,随着佛教传到中国溶入华人社会后,中国的香炉,就进入佛教的殿堂了。成为了供养焚香的器具,佛教中称它宝鼎。与花瓶、烛台一齐供养于佛前,为比丘十八物之一。 其材质多为金属、瑜…
1074.
学佛学对了吗?怎样学佛才算学对?
如果我们学佛,当前的生活越过越烦恼了,各位,先暂停,一定是方向弄错了。如果我们学了佛,自己脾气越来越大了,烦恼越来越多了,看到家人业障越来越深重了,要暂停,一定是程序弄颠倒了。说那怎样才叫正确?我们…
1075.
信心多大,加持力就多大!
【加持】的佛力来源,除了来于佛菩萨,更重要的是——众生,是自己的信心,决定了加持力的强弱。 信心多大,加持力就多大!举一个简单的例子,“加”就像是医生给病人开药,是可以治愈疾病的药,“持”是病人对医…
1076.
空性,是空掉你自己的捏造
普通佛教徒主要的两件事:第一件是慈悲心,第二件是成佛的信心。我们要谈慈悲的方式,并不是神的一种力量,也不认为慈悲是只有佛才具备的特性,要了解慈悲是每个人都具有的特质,而慈悲常为佛教徒忽略。或许是因空…
1077.
谁人背后无人说 哪个人前不说人
有一些人,他怎么去骂我,怎么诽谤我、诬陷我,我也会坦然,也不会再烦恼。因为这很正常:谁人背后不说人,谁人背后无人说。如果你不是活着,又不是人,当然没有人会说你,木头谁说你干什么?如果怕别人说,而不敢…
1078.
拜佛是否就等同于“礼敬诸佛”?
每天做早课时,我们都会念普贤菩萨十大愿王,其中第一大愿就是礼敬诸佛。“礼”是表相的礼仪,“敬”是从内心生起恭敬之心,再通过拜佛的形式表现出来,唯有内心至诚恭敬,外表才会合乎礼仪。“诸佛”即十方三世一…
1079.
佛教讲的忍辱,可不是让人硬憋着!
大乘佛教讲六度,也叫六般若蜜,分别是布施、持戒、忍辱、精进、禅定、般若。其中这个忍辱,很难被一般人理解。尤其我们中国人自古讲究“士可杀不可辱”,佛教却反其道而行之,让我们去修忍辱,这确实是个问题。 …
1080.
父母造恶会报应在孩子身上吗?
俗话说:父母造善,福荫子孙;父母造恶,祸延子孙。即父母所造善恶之业,其因果报应都会体现在子孙身上。然而,《地藏经》中又说:“父子至亲,歧路各别,纵然相会,无由代受”。从佛教层面来看,各人吃饭各人饱,…
首页
上一页
50
51
52
53
[54]
55
56
57
58
下一页
找到约1792条
© 2018-2025 Baifodian.Com 百佛殿
👈
返回
🌎
佛教网
🔎
搜索
🚥
导航
🔐
登陆
💳
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