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百佛殿
/
学佛释疑
/
列表
🌎
BaiFoDian
📁
学佛释疑
📄
列表
1.
五种错误的闻法方式
持文不持义:如果仅仅为了词句的美妙动听而受持,却不观察甚深的意义,则如同孩童采集鲜花一样,即推敲词句对于自心无有利益。 持义不持文:如果认为一切文字结构只是泛泛空谈,没有任何实义而轻视词句偏重甚深的…
2.
女性修行应该注意什么
佛教经文上也说过“厌离女身”,佛子也知道摩登伽女害得阿难破戒的故事。那么,佛教也重男轻女吗?女性适合修行吗?该怎样做? 佛陀原本不允许女性出家修行。因为古印度时期社会落后,治安不好,出家人经过旷野时…
3.
佛号就是四十八愿的浓缩版
因为四十八愿,太广大了。我们没办法,去缘四十八愿。所以善导大师说︰佛号,就是四十八愿的浓缩版。善导大师说︰佛号就是四十八愿,四十八愿就是佛号。 他解释意思就是说。我们这一念心,跟「佛的四十八愿」中间…
4.
一个初学者,避凶很重要
我们修行人要做两件事:第一个趋吉,第二个避凶。我认为趋吉这件事情不是很急迫,当然我们不断的修习很多善法,看到大乘经典诸佛菩萨的德行,我们生起好乐,但是我觉得生起善法这件事情不是很急迫。一个初学者避凶…
5.
燃身燃指供佛,不一定非烧不可
在好多大乘经典上,如《法华经》所说的舍身、燃身、燃臂、燃指,这是表法的,不一定非烧不可的。 我跟一位法师讨论这个问题,过去的虚云老和尚、八指头陀烧了两个手指头,他问:“你有什么看法?”我说:“观世音…
6.
不眷恋,也不逃避
佛法虽然谈到人生有种种苦,但这并不代表修行佛法的人一定要远离世间,或消极地逃避现实,才能够离苦得乐。「苦」这个字,听起来好像只是一种舌头所尝到的味觉。其实佛法所说的「苦」,并不一定是感官上的苦,主要…
7.
真正障碍往生是带有执着的妄想
唯识学在整个大乘佛法当中是一个非常专业的课程,唯识学主要是针对我们凡夫的内心的一种活动状态,做一个比较深入的探讨。我们修学佛法只有四个字叫做破妄显真。不管你修什么法门,你的目的只有一个,破除虚妄开显…
8.
为何修慧比修福更重要
我们常常说要“福慧双修”,修福也要修慧、修慧也要修福。结果是怎么样?结果是修福的多、而修慧的少,不要说在家佛教徒,就是我们出家的人也都是修福的多、而修慧的少。那么这件事,事实就是这样子。但是修福也是…
9.
先超越妄想,再面对妄想
圆顿止观就是顿观。如果你觉得人生怎么处理都不是办法时,佛陀会建议你先不要处理,不处理是最好的处理,先放下,这是顿观。但是在你太执理废事时,觉得何期自性,本自清净,那八十八佛也不要拜了,佛陀建议你要修…
10.
不要责怪妄想,要用佛法来引导它
十法界是怎么分立的?大家的心都是清净本然,都是具足万法,为什么开显出十法界呢?因为迷悟的不同。 迷得最深的就是凡夫,他迷了“即空”。凡夫站在“有”的角度来面对人生,处处执着,所以他启动了六凡法界。我…
11.
妄想本来是空的,清净本来是有的
我们经常忘掉我们心是清净的,所以一下子就被妄想牵着走。诸位!你看有些人一醒来,他电灯没有开,就很自然地闭着眼睛走入他的盥洗室去,因为他熟悉了,是吧?这个道他熟,所以他随手就能抓到他的牙膏,随手抓到他…
12.
烦恼活动的时候,为何提佛号没有用
其实妄想、执着是长时间被我们忽略了。我们一般在修行强调调伏烦恼,灭除罪障。净罪集资——忏悔业障,集积资粮。但是烦恼跟罪业都是生灭法,《楞严经》说了,当处出生,随处灭尽。那么现在一个问题来了,为什么烦…
13.
现代居士学佛多年,为何没得到佛法的利益
现代居士信仰的淡化,虽然学佛多年,却没得到佛法的利益,信仰慢慢淡化了,最后归咎佛法无益。 有几点弊端:一是对于佛法没有恭敬心,比如日常中对于佛像或经本,随处乱放,甚至有些还罢放在不净处,对于佛像经法…
14.
制心一处,才能无事不办
莲池大师在《竹窗随笔》中有“花香”一篇,说到:庭院中百合花开,白天虽然也能闻到花香,但香味微淡。到了夜深人静的时候,香气才特别浓厚。这并不是我们的嗅觉白天迟钝、深夜敏锐,而是因为白天喧动、境界纷杂,…
15.
出家人持金钱戒会障碍财布施吗
《解深密经》中,观音菩萨请问佛:“菩萨修行时,有几种所应学习的事?”佛为说六种波罗蜜,即布施、持戒、忍辱、精进、禅定。菩萨依此六事修行,能越度生死苦海,到达涅槃的彼岸。 其中第一个布施度,是六度的基…
16.
没有信愿,持名不是真效果;没有持名,信愿得不到真感通
净土法门一直讲到说是感应法门,这个成就不是靠你的禅定,不是靠你的功夫,不是靠你的智慧,就靠感应。感应道交,常说到难思议。感应凭什么呢?信愿力。为什么说要信愿行持名才作为品位的高下呢?在这里,我们可以…
17.
修行要如何去修
太虚大师说得好:“仰止唯佛陀,完成在人格;人成即佛成,是名真现实。” “修行”这两个字,“修”,是如何修法?“行”又是如何的行法?修行说起来很简单,但是做起来很不容易的。因为每个人都有习气,有的明显…
18.
只能观善知识的功德,不要去观他的过失
我们现在来去亲近善知识僧呀,他也是有一些,怎么讲呢?比如说善知识的“五德”,我们可以这样去观察。他的德行里面占了这几样,比如说“证德”,证德就是说圣人僧,有可能是一地的菩萨或者大阿罗汉,甚至我们说开…
19.
发财重要还是修学圣道重要呢
问:现代人生活忙碌,有时觉得想要修持佛法,心有余而力不足,请问您有何提议和建议? 答:这件事你自己先要决定,就是你是发财重要呢,是修学圣道重要?你自己秤一秤,用个磅秤来秤一秤,那件事重要,你先做这个…
20.
我慢是修行的大障碍,最后吃亏的还是自已
对于“慢”,凡夫总认为我们的生命体、五蕴身心中有一个“我”,是“我”来受用我的身心世界──我来造业、我来得果报。要是“我”没有资粮,比较不会起慢,问题是‘恃己所长’,当“我”累积了一点功德、造了一点…
[1]
2
3
4
5
下一页
找到约1788条
© 2018-2025 Baifodian.Com 百佛殿
👈
返回
🌎
佛教网
🔎
搜索
🚥
导航
🔐
登陆
💳
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