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百佛殿
/
一日禅
/
列表
🌎
BaiFoDian
📁
一日禅
📄
列表
641.
关上身后的门 让过去过去
往日的欢乐已是往日的快乐,再怎么留恋也无法放在今天;过去的痛苦再一次回顾,只能徒增无聊的烦恼和忧伤。为误了头一班车而懊悔不已的人,肯定还会错过下一班;为过去的一点点幸福而抓住不放的人,也不会收获更多…
642.
缘失去时别太惋惜
缘,拥有时不易,失去时也别太惋惜。放弃也是一种美丽。想想人生在世要经历多少事,偶遇多少人。如果每次你都追逐、寻觅,岂不劳心伤神。失去的就让它成为过去,自己拥有的才是最值得珍惜的。关注你身边的事注意你…
643.
对他人宽容 你能收获爱的礼物
面对我们无法改变的现状,放手那些我们想去改变的人,这需要成长,需要耐心,需要宽容。我们总是禁不住遐想联翩,“要是他能改变”,“如果我有一份更好的工作”,“如果我的孩子能成家立业”……以为这样自己就会…
644.
知足感恩 心地自然宽阔
有句老话说,人生不如意事常八九。可见尽如人意,并非生活常态。修行人修的是心宽,这句话可以引申成:常想一二,少看八九。凡事看好处,看如意的部分,知足感恩,心地自然会锤炼得坚忍而宽阔。…
645.
因为懂得 所以慈悲
因为懂得,所以慈悲。这个懂得,其实就是高出一筹,看到别人看不到的,所以,你可以俯看别人。因为懂得,所以,无论你是穷困的,还是富有的,无论你是老师,还是服务员,你都能在面对别人的时候心存悲悯。…
646.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把自己的主观意志强加于人,于己于人均是件痛苦的事情。以自己的威严强加自己的意志,别人只是口服而心不服,而且日久必生反抗之心。以自己的固执强加自己的意志,别人仅是默忍或是隐怒,但是日久也可能反目成仇。…
647.
松开眉头 世界放松
人世间有一种相遇,不是擦肩而过,而是内心重逢;人世间有一种陪伴,不是相互依偎,而是水乳交融。所以说,最好的风景不在远方,而在心上;最美的风景不止观赏,更需融入。没有言语,却拈花以心印心;无需厮守,却…
648.
此心常静 淡看荣辱得失
心静则万物莫不自得,心动则事象差别显现。抛却心中的妄念,才能够使你于利不趋,于色不近,于失不馁,于得不骄,进入宁静致远的人生境界。心静可以沉淀生活中的浮躁,过滤人生的杂质。宁静是一种气质、一种修养、…
649.
放下烦恼 眼前都是美景
师父问徒弟:“你抬头看到什么?”徒弟说:“天空。”师父说:“天空很大,但我可以用一只手遮住整个天空。”于是师父用手掌遮住了徒弟的双眼,说:“你还能看见天空吗?生活的烦恼就像这只手掌。它很小,你若放不…
650.
胸襟决定器量 境界决定高下
人心就像一个容器,装的快乐多了,烦恼自然就少;装的简单多了,纠结自然就少;装的满足多了,痛苦自然就少;装的理解多了,矛盾自然就少;装的宽容多了,仇恨自然就少。胸襟决定器量,境界决定高下。活着就是一种…
651.
超然物外是一种境界
我们是负荷前行的,总觉得人生苦短,春天难留。背着重重的行囊,我们一路都在喘息,何曾在意身边的风光。其实,那若大的行囊中,有很多是可以摒弃的,如那些世俗的偏见,物欲的躁动,追逐的劳累,取舍的烦忧。超然…
652.
包容的智慧
人的心,是高山、海洋所不能比的,所谓“心如虚空”,就是放下顽强固执的己见,解除心中的框框,把心放空,让心柔软,这样我们才能包容万物、洞察世间,达到真正心中万有,有人有我、有事有物、有天有地、有是有非…
653.
莫作是非之人
在实际生活中,你一定也遇多过有理说不清的情况,不论你怎么跟他讲清楚说明白,他还是听不懂,最后还比你更大声。其实,别人怎么说,你一定保持沉默,他们说得累了,也就不说了。而有的人当你的面不说并不是因为他…
654.
世间最正的三观:佛教“三观”
三观是修行的观法,即空观、假观、中道观。此三观可以于一心中获得,名为一心三观。一是真空绝相观,二是事理无碍观,三是周遍含融观。六相、十玄、三观的建立,阐发了《华严经》的法界缘起、理事无碍、事事无碍、…
655.
世间万物为我所用,非我所有
世间万物为我所用,非我所有。这是指导我们物质生活的第一个智慧的原则。为我所用,非我所有。清风明月都能够为我所用,大地山河都能够为我所用,为什么要执着它呢?非我所有。不要执着,要随缘利物,能够为我所用…
656.
为他人的利益而高兴
我们为什么难以做到随喜功德呢?原因是嫉妒心、自私心理在作怪。为他人的利益往往高兴不起来,主要是我们的心胸太狭窄了。普贤菩萨的第五大愿“随喜功德”,就是对治嫉妒、自私、狭窄心量的最好方法。菩萨道为什么…
657.
默默无闻、一味忍耐是否太懦弱?
学佛并不是要刻意地默默无闻,只是要我们不去执着世间名利。佛教所提倡的忍辱,也非毫无原则的一味忍耐。在一般人看来,忍耐似乎就是无能的表现。事实上,一个真正能够忍耐的人是最有力量的,也更能有所作为。反之…
658.
用调柔的道心接众
修行的相貌要有都是为自律利他,但是不可苛刻让人呼吸困难。用调柔的道心接众,方便的应对使令他接受修行的法门和具足发心和对佛法的认可和那份可以使心调柔信心坚定的情感。这份情感不是贪染是对佛法的内心认可,…
659.
爱的升华就是慈悲
人类是因为有情爱才生到人间来的,父母如果不相爱,就不可能结为夫妇,子女又怎么生到人间来呢?所以说:“情不重不生娑婆。”可是,人活在世上为了情爱,常常苦乐参半,为情所苦,为情烦恼,所以处理情爱一定要有…
660.
佛说菩萨的发心始终如一
佛陀教诲我们:一位大菩萨的发心,从最初所发菩提心,直到成就正等正觉,从不生染污心、瞋恚心、痴心,慢心,从不生声闻心,从不生辟支佛心,这就是大菩萨的发心。…
首页
上一页
29
30
31
32
[33]
34
35
36
37
下一页
找到约856条
© 2018-2025 Baifodian.com 百佛殿佛教网
👈
返回
🌎
佛教网
🔎
搜索
🚥
导航
🔐
登陆
💳
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