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1.苦与乐只是主观的感受
行菩萨道的人,心中没有任何度众生的念头,也不计较自己是否能得到回馈,因此能体会解脱的快乐。可是,在世人的眼里,这样不停为众生忙碌是很辛苦的。可见,苦与乐的感受因人而异,并没有绝对的标准。
其实,苦与…
62.快乐不需向外寻求
快乐有很多层次,而一般人所追求的“欲乐”,是一种刺激、发泄以及官能的享受。例如,看美景以满足眼睛的享受、听音乐以满足耳朵的享受,或是大吃一顿以满足口腹之欲等,都是透过身体的官能所产生的快乐,是在刺激…
63.不离烦恼,也不起烦恼
《法华经》里将娑婆世界比喻为“三界火宅”,所谓三界,就是指欲界、色界和无色界。
“欲界”的众生,追求的是五欲的享受。所谓“五欲”,就是色、声、香、味、触,也有人说是财、色、名、食、睡,总之都不离物质…
64.无常就是永恒
一般人对人生的追求,大多从物质、精神、永恒三个方向着手。物质是人类生活的先决条件,包括自己的身体以及生活环境,都需要透过物质才能得到种种满足与享受。在现代社会,因为科技进步,物质条件普遍提高,人们生…
65.收心的练习
佛法教导我们抗拒诱惑、破除对七情六欲的执着,多利用因缘观、慈悲观,以及转变观念等方法,但有时这些方法还来不及用上、观念还来不及转变,就已经陷入欲望的泥沼了。所以最根本的方法,还是要“收摄六根”,也就…
66.“因缘”就是自然现象
在佛法的修行方法中,有一种“因缘观”,能帮助我们转变观念、破除执着,做出正确的决定,避免被七情六欲所困。
当我们面对各种诱惑或刺激时,无论产生的感受是痛苦或快乐,都要马上想到,这些境界以及伴随而来的…
67.慈悲是为了保护自己
感同身受的慈悲,可以帮助我们破除执着、抗拒诱惑。但是在这个弱肉强食的社会上,虽然自己对别人处处慈悲,别人未必会以慈悲回馈自己。因此,面对名利、财色的争夺时,难免担心自己会吃亏。
对别人慈悲,从眼前来…
68.感同身受,就能放下执着
凡人都有七情六欲,当我们刚陷入七情六欲的泥淖里时,都会觉得很甜蜜、很美好,但最后一定苦不堪言。《四十二章经》中说:“财色之于人,譬如小儿贪刀刃之蜜甜,不足一食之美,然有截舌之患也。”意思是说,受财色…
69.不以自我为中心
《心经》中所说的“照见五蕴皆空”,是化解、对治“五蕴炽盛”苦最好的方法。可是有人却认为,就是因为有喜怒哀乐、悲欢离合,才能呈现人间生机盎然的一面,也才能证明我们存在的价值,否则就如槁木死灰一般。这样…
70.随时转换主观的感受
我们的身心是五蕴和合而成的,所以如果没有“五蕴皆空”的智慧,就会执着五蕴所构成的自我,持续不断地产生以自我为中心的妄念,为自己带来很多烦恼与痛苦。
自我中心的妄念,是对自己的身体、想法、价值观所产生…
71.没有一个不变的“我”
在我们的生命过程中,心中诸多的烦恼现象,总是围绕着“我”在打转。为了“我”,总是觉得不满足、不自在,经常渴望、渴求着身外之物,不时的埋怨、怀疑、嫉妒、贪求、瞋恨,而造了种种业。等到必须受报时,往往又…
72.许一个不会落空的愿
人人都有愿望,但不一定所有的愿望都能实现。愿望会落空,是因为通常我们都只重视眼前的一个小点,例如心中想要得到一朵花,一旦无法顺利获得,就会认为自己的愿望落空而觉得沮丧。其实,如果没有花,能得到一枝草…
73.合乎因果的追求
一般人常以为,佛法要我们什么都不求,其实这是一种误解。佛法虽然教我们不要“贪求”,但却教我们要“求愿”,如此一来,个人不会失去奋斗的目标,社会也才有继续进步的动力。
“求愿”就是许愿、发愿,愿自己朝…
74.什么都不求
在人的一生之中,所要追求的东西太多了:没有钱的时候求财,没有名的时候求名,没有地位的时候求地位,没有孩子的人求子嗣;还没有结婚的人,就希望求得美娇娘或如意郎君。此外,世界上还有很多宗教、神明,专门标…
75.化自私的欲望为奉献的愿望
佛教的观念认为,人生除了生、老、病、死四大基本苦恼之外,还有一种苦叫做“求不得苦”,也就是欲求无法满足时所产生的痛苦。
人类都有追求温饱、安全、自尊、自由的本能,而这种本能来自于人性的需要,当这些需…
76.感谢抱怨的人
无论是在家庭里或是在工作场合中,我们常常都会听到抱怨的声音,有的是抱怨配偶不体贴、孩子不听话,有的则是抱怨老板、同事,另外还有人抱怨政府决策、社会环境……,其实,抱怨只会使自己的情绪更低落,于事无补…
77.在不断的错误中学习
我们常说,“修行”就是“修正自己的行为”,可见修行必须要有修正的对象。因此,每一个人无论在待人处世、行住坐卧,或是起心动念之间,时时刻刻都需要反省、检讨,才能对自己的行为加以改正,否则就是盲修瞎练、…
78.知足是幸福的起点
幸福是每个人都希望得到的,但在追求的过程中,有多少人漏失了唾手可得的幸福?又有多少人身在福中不知福?很多人穷尽一生的心力追求幸福,换来的却只是白发苍苍和一声声的唏嘘,这都是因为他们不明白幸福的真谛。…
79.有聚有散才能成长
俗话说:“天若有情天亦老”,可见爱情、友情、亲情虽然能带给我们很多的温暖,却也充满痛苦的催折,尤其是生离死别时,更是让人痛苦。因此有人以为,只要将情感斩断,就再也不会痛苦了!然而如同佛所说,众生都是…
80.超越别离的痛苦
“月有阴晴圆缺,人有悲欢离合”,天下没有不散的筵席,而人是血肉之躯,和心爱的人分离时,难免会心生忧苦、潸然泪下,而这就是佛教所说的“爱别离苦”。
人与人之间的情感可分成亲子之爱、男女之爱、朋友之爱等…
© 2018-2024 百佛殿佛教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