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俗活动
霜降,是秋天最后一个节气,人们同样非常重视,各地还有祛凶、扫墓等习俗,以祈求风调雨顺,生活幸福安康。如在山东烟台等一些地方,霜降这一天人们要去西郊迎霜;在广东高明地区,霜降前有“送芋鬼”的习俗。同时,民间会举行菊花会,以表达对菊花的喜爱和崇敬。
习战射
古人认为,“霜”是杀伐的象征。为了顺应秋天的严峻、肃杀之气,自汉代开始,古人就在农历九月讲习兵事,操练比试射箭,进行围猎活动。清朝时,每年秋季,皇帝都会到木兰围场巡视习武,行围狩猎,演练骑射。这就是木兰秋狝(xiǎn)。“木兰”是满语,翻译成汉语是“哨鹿”,就是捕鹿的意思。
饮酒赏菊
在气象学上,一般把秋季出现的第一次霜叫做“早霜”或“菊花霜”,因为此时菊花盛开,正值赏菊的好时节。古有“霜打菊花开”之说,所以登高山,赏菊花,也就成为了霜降这一节令的雅事。南朝梁代吴均的《续齐谐记》上有记载。“霜降之时,唯此草盛茂”,因此菊被古人视为“候时之草”,成为生命力的象征。霜降时节正是秋菊盛开的时候,中国很多地方在这时要举行菊花会,赏菊饮酒,以示对菊花的崇敬和爱戴。
寒衣节
霜降期间的农历十月初一是寒衣节,又叫祭祖节,与清明节、中元节并称“三大鬼节”。这天,人们会祭祀逝去的亲人,除香烛、食物等一般的祭品外,还会为他们“送”去御寒衣物,叫作“送寒衣”。
送芋鬼
在广东高明地区,霜降前有“送芋鬼”的习俗。霜降时节,人们会用瓦片堆砌成河内塔,在塔里面放入干柴点燃,火烧得越旺越好,直至瓦片烧红,再将河内塔推倒,用烧红的瓦片热垠芋头,这在当地称为“打芋煲”,最后把瓦片丢到村外,这就是“送芋鬼”。人们以这样的方式,辟凶迎祥。
登高远眺
秋季山林、高山空气新鲜,大气中的浮尘和污染物较少。霜降时节登高远眺,既可使肺的功能得到舒畅,同时登至高处极目远眺,心旷神怡,还可舒缓心情。
扫墓祭祖
《清通礼》云:“岁,寒食及霜降节,拜扫圹茔,届期素服诣墓,具酒馔及芟剪草木之器,周胝封树,剪除荆草,故称扫墓。”
壮族霜降节
壮族霜降节,人们会趁农闲的机会交朋结友、走亲串戚、对歌看戏,同时在节庆期间卖农产品、购买生产生活用具,为第二年的春耕做准备。壮族霜降节以大新县下雷镇最具特色。每逢霜降的前一天,各地壮胞都到下雷附近各村寨借宿,次日清晨到玉音庙进行拜祭。据说清代时,当地州官也要备办供品前来参加祭祀。群众祭祀完归来,就近表演舞狮、演唱壮剧、民歌等活动。
食俗
在中国的一些地方,霜降时节有吃红柿子、“煲羊肉”、“煲羊头”、“迎霜兔肉”等食俗。
吃柿子
在中国的一些地方,霜降时节要吃红柿子,在当地人看来,这样不仅可以御寒保暖,还能补筋骨。泉州老人对于霜降吃柿子的说法是:霜降吃丁柿,不会流鼻涕。有些地方对于这个习俗的解释是:霜降这天要吃杮子,不然整个冬天,嘴唇都会裂开。
吃萝卜
俗话说“秋后萝卜赛人参”。萝卜有消食、化痰定喘、清热顺气、消肿散瘀的功能。在山东地区,有句农谚“处暑高粱,白露谷,霜降到了拔萝卜”,所以山东人霜降喜食萝卜。白萝卜是一种营养价值较高、价格便宜的植物性食物,民间自古就流传着“冬吃萝卜夏吃姜,不劳医生开处方”之谚语,现代也有人称萝卜为“土人参”。
吃秋梨
霜降时节吃秋梨是个不错的选择。生食梨有清热解毒、生津润燥、清心降火作用;煎水或加蜜熬膏,有清热润肺、化痰止咳的作用。若与荸荠、蜂蜜、甘蔗等榨汁同服,效果更佳。
吃山药
秋冬季人体容易气血两虚,正是食用滋补山药的最佳时节。山药有清热解毒、治温病发热和降血糖等作用,在健脾益胃、益肺止咳、降低血糖等方面有极佳的效果。
吃糯米糍
壮族霜降节是指每年农历九月,既壮语里称的“旦那”(晚稻收割结束)之后的霜降期间,劳作了一年的壮族乡民们,用新糯米做成“糍那”“迎霜粽”,招待亲朋好友。《归顺直隶州志》中关于“霜降节”的记载中云:“前一日,州城各户裹粽,谓之‘迎霜粽’。节间燃烛烧香,供祖先,给小孩。四乡亦作糯米糍,谓之‘洗镰’。推原其故,盖幸登场事竣也。”
吃鸭子
在闽南、台湾地区,霜降这一天要进食补品,也就是北方常说的“贴秋膘”。闽南有句谚语,叫做“一年补通通,不如补霜降”,充分表达出闽台民间对霜降这一节气的重视。每到霜降时节,闽台地区的鸭子都会卖得非常火爆。
吃牛肉
广西玉林的居民习惯在霜降这天,早餐吃牛河炒粉,午餐或晚餐吃牛肉炒萝卜,或是牛腩煲之类的来补充能量,祈求冬天里身体暖和强健。
霜降牛肉节,在广东省佛冈县汤塘镇四九村已有几百年历史。相传,明朝年间,汤塘镇四九菱塘村有一个五口之家,丈夫黄松,妻子邓莲,育有两儿一女。有一年,妻子邓莲身体不适,上吐下泻,四处寻医吃药不见好转,短时间内10余村民亦相继感染。霜降之日,黄松叫来几个村民把自己饲养的水牛宰了,并将牛肉及牛骨分发到患病的村民家中。神奇的是,患病的村民吃了牛肉后病情不仅有所缓解,而且逐渐痊愈。因此,当地村民希望通过吃牛肉祈求祛疾除病,消灾避祸,保佑吉祥顺利。
进补
除牛肉外,羊肉与兔肉也与霜降相宜。民间有“补冬不如补霜降”的讲法,人们认为先“补重阳”后“补霜降”,而且“秋补”比“冬补”更要紧。因此,霜降时节,民间有“煲羊肉”“煲羊头”“迎霜兔肉”的食俗。
明清时期,老北京在霜降时节要吃迎霜兔。明,刘若愚《酌中志·饮食好尚纪略》:“九日重阳节,驾幸万岁山,或兔儿山、旋磨山登高,吃迎霜麻辣兔,饮菊花酒。”《日下旧闻考·风俗三》:“重阳前后设宴相邀,谓之迎霜宴。席间食兔,谓之迎霜兔。”迎霜兔实际上就是野兔,因为重阳节前后正是上霜时节而得名。据说重阳节食迎霜兔能祛病祈福,令人延年益寿,这还与古人认为兔子长寿的观念有关。
霜降里要特别吃兔子,而且还要特别蘸鹿舌酱一起吃,这可能与清入关以后皇上爱好打猎有关。皇上到关外的木兰围场打猎,一般旗人到京城的西山。于是,野味便成为此时最佳选择。兔子应霜降之日,美名曰迎霜兔。鹿舌酱大概是皇家的特色,一般人只能吃麻辣酱。即这是旗人之俗,以后演变为老北京人的一种时令吃食。北京稻香村在霜降日还专门卖熏兔肉,也叫迎霜兔,让人能多少回味一点儿前朝风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