节气穿着
处暑前后,早晚气温低、多风而且光照强烈就要适度地增加衣物做好保暖、防风、防晒,以避免受凉、受风和日光性皮炎的发生。
节气运动
处暑之后,秋意渐浓,正是畅游郊野、迎秋赏景、登高望远的好时节。秋季运动可选择快走、登山、打球等,对于老年人来说,运动要以“不累”为标准。运动时间最好选在早晚,中午由于室外天气仍然炎热,要避免户外活动。
饮食习惯
在炎热的夏季,出汗使水盐代谢失调,胃肠功能减弱,心血管和神经系统负担增加,身体过度消耗了能量,处暑后,天气渐冷,人体食欲改善,到了补充能量的时节,但是饮食应该避免马上肥甘厚味的填充,而应该徐徐图之,保持饮食清淡,合理营养。处暑后,人体出汗明显减少,水盐代谢功能逐渐恢复平衡,进入生理休整阶段,机体于是出现疲惫感,产生“秋乏”。化解“秋乏”,要保证充足睡眠,早睡早起,避免熬夜;饮食清淡,宜多吃西红柿、茄子、马铃薯、葡萄和梨等食物。处暑后养生最主要的就是养肺,而银耳、山药、白萝卜、百合、白芍、梨子等“白色食物”最易入肺,建议多食,少吃一些辛辣食品。处暑时节酸酸甜甜的石榴、“百果之宗”的梨子、鲜香可口的无花果、玛瑙似的葡萄、营养丰富的芒果、止咳润肺的菠萝蜜等水果均已上市,在满足人们味蕾的同时也达到抗秋乏的养生效果。
睡眠习惯
经过一夏,很多人都出现了睡眠不足的情况。处暑后,天气变凉,白天逐渐变短,夜间逐渐延长,人们就该改变夏季晚睡早起的习惯,尽量争取晚上11时前入睡。处暑前后,白天气温较高,夜晚则较为凉爽,保持卧室的适宜温度非常重要,建议室温控制在22℃左右,以确保睡眠时的舒适度。同时尽量保持卧室空气流通,有助于提升睡眠质量。白天适当开窗通风,夜晚睡觉时注意不要让风直接吹到身体,以防受凉。随着白天逐渐变短,夜晚变长,应该尽量早睡早起,成年人每晚保证6到8个小时的睡眠时间,以充分恢复体力和精力为宜。处暑时节,午后气温仍较高,可适当进行午休,时间控制在30分钟以内,既有助于缓解疲劳,提高下午的工作和学习效率,也不会影响晚上的睡眠质量。
疾病防范
处暑时节的气候特点是气温下降、秋高气爽,中国南方地区往往在处暑尾声再次遭遇高温天,即“秋老虎”的袭击。处暑时节,白天气温虽然仍会很高,但早晚温度低,温差较大,在这种天气特点下,人体皮肤可能会变得紧绷,甚至起皮脱屑、毛发枯燥无光泽、头皮屑变多、嘴唇干燥或裂口;天气早晚温差大而多风,常使某些疾病在此时复发或加重,如喘憋、过敏性鼻炎等;有些人在这个时节容易发生感冒的症状;季节的变换还容易让人出现胃肠道功能的紊乱,在应该贴秋膘的日子却变的不知道该吃还是不该吃了;还有一部分人在这个时节会觉得异常疲劳,怎么也打不起精神,也就是“秋乏”。中医把一年分为春、夏、长夏、秋、冬五个季节。长夏位于夏末秋初,涵盖了小暑、大暑、立秋、处暑四个节气,气候特征是湿热蒸腾,湿热天气多。夏秋之交气温下降明显,昼夜温差加大,雨后艳阳当空,此时的冷热变化容易引发呼吸道疾病,以及肠胃炎、感冒等,需注意防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