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时候,我们看到的,不一定都是真的。
在《清净道论》中有这样一个故事:古时候,有一位长老和一位年轻比丘到村中去化缘,他们各获得了一碗热粥。当时长老因胃部生风很疼痛,因此他想:“这粥对我有益,我应该在它还未冷却之前喝了。”
于是长老就在门外坐下来喝粥,年轻比丘看了觉得不合出家人威仪,厌恶地说:“这老人被他的饥饿击败了,竟然做出了他应该感到羞耻的事。”
长老回到寺院后问年轻比丘:“道友,在这教法中你有什么立足处吗?”
“有的,尊者,我已得须陀洹果。”
“道友,那么你就不必再为证悟更高的圣道努力了,因为你冒犯了已得漏尽的阿罗汉。”
当时那位年轻比丘立即醒悟,对自己妄加揣度而评说他人的不善言行深感惭愧,并向长老请求原谅,从而去除了由于冒犯圣者导致不能证悟更高圣道的障碍。
有所证悟的圣者评说证悟更高的圣者尚且如此,更何况我们普通凡夫根本无法靠五官去判断他人是不是圣者。可见,以自己的喜好去随意评判他人,往往都是片面的。
我们之所以只能用眼、耳、鼻、舌等感官去了解世界,就是因为自己充满了业力,生存在这坚固而精密的业力之网里,由于自己的心没有清净,业力所成的感官都很擅于挑别人的毛病。
朗日塘巴尊者说:“既然凡人不可能了解透凡人的心,所以不要对任何人评头论足。”
我们并不知道他人内心的境界,别人的言行也许有其合理性,但站在自我的角度,我们看到的可能很不合意。
与任何人相处,时间长了肯定都能看出毛病,因为眼睛就是业力专门为我们准备的。因此,我们需要认清自己的评判标准来自于自我,而不要轻易评论他人的是非功过。
索达吉堪布说过:“对真正的修行人来说,要经常观清净心,这特别重要。若观清净心,只有利益、没有危害。所以,若我们有机会、有因缘住在寺院里天天闻思修行佛法,同时了知许多人修行不精进、懈怠散乱、烦恼深重,最好观想为不可思议的诸佛菩萨的化身,最起码也要生起悲心。确实,很有可能这些众生在我们面前示现,他们真正在行持一些超越的禁行。所以千万不要说他们的过失,也不要诋毁他们。虽然从我们的分别念来看,其行为的确不如法,但也要守住自己的口,不出过患之言,这对自他都有利益。可是,我们很多人因为修行不好,经常爱说别人的过失,有些虽然在听课时,会产生以后再怎么样也不说人过失的决心,但这种心念只能坚持几天,过一段时间就忘得一干二净,完全恢复到原来爱说过患、爱看过失的状态。若能经常翻阅大乘经论,我们就会发现,如果没有特殊必要,比如没有说别人的过失,别人的烦恼就会越来越增长,一说过失,对他决定有意义,那就不要说别人的过失。如果我们内心当中有这样的誓言、发愿,修行肯定会更上一层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