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佛殿 / 心灵能量 / 列表 / 知识不是学问,聪明不是智慧
佛教网

知识不是学问,聪明不是智慧

2018年8月27日
知识不是学问,聪明不是智慧
  日本汉学家浜隆一郎在评点中国历史人物时,曾这样说道:“人生所能有的成就有三:道德、学问和事功,三者兼备才能成为伟人。纵观中国历史上的所有人物,能够做到三者兼备的只有三人——三国的诸葛亮、明朝的王阳明、清朝的曾国藩。三人品格高尚,学问精深,并且都有征战沙场之功。
  一、愚人求知识,高人悟学问
  《传习录》上记载,一朋友问王阳明:“读书不记得如何?”
  王阳明回答说:“只要晓得,如何要记得?要晓得已是落第二义了,只要明得自家本体。若徒要记得,便不晓得;若徒要晓得,便明不得自家的本体。”
  王阳明认为,一般人读书只是记得书中的话,这是在学知识。因为记得只是你记住了书中的话,但这“知识”对你有没有影响、触动?这个就难说了。
  晓得则是你从自心中发现了书中的那些道理,在自己心中印证了书中的道理。这就是读书以发明本心。这样得来的才是真正的学问。
  可以说,在王阳明眼中,知识只是死的,没有态度的东西。而学问,则是在我们心中得到印证,得到体悟的知识。这里最大的差别就是有没有在自己内心,印证过,体悟过。
  所以,有些人明白很多为人处世的道理,读过很多书,但做起事情来却不靠谱。因为这些道理在他心中只是知识。
  不管是读书还是修行,我们都应该搞清楚我们是在学知识,还是在体悟道理,做学问。
  老子说,为学日益,为道日损。为学就是学知识,当然是越学越多;而为道,就是体悟学问,自然越来越少。王阳明告诉我们,学问的最后就只有体悟良知。
  二、知而不行,只是未知
  生活中经常碰到这种人,他们有很多知识,知道很多道理,但却从未按照那些道德箴言、那些知识去做事。
  王阳明认为,他们其实是不知。比如一个儿子自以为知道什么是孝道,但是现实中经常虐待自己的父母。这个儿子其实并不知道“孝道”。
  所以王阳明说,“未有知而不行者。知而不行,只是未知。”
  真正学问到家的人,知道了一个善的道理,是马上就会身体力行的。如老子所说,“上士闻道,勤而行之。”
  一个人如果真的体悟到了什么是好的、善的,那他一定会去做。如果他没有付诸行动,原因只有一个:他并未真正认识到善。
  三、有诚才有智慧,无诚只是小聪明
  王阳明认为惟天下之至诚,然后能立天下之大本。在他看来,“诚”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字。做事情,必须要先有诚意,然后才能在事物上格致,否则就会无从下手。所以,在做任何事情的时候,都要讲究一个“诚”字。而这个“诚”是发自内心的真诚、坦白。
  我们经常谈到智慧和聪明的区别,在王阳明看来,真正有大智慧的人都是以诚为本的,诚就是不自欺,不欺人,不欺世。
  而那些“聪明人”,与诚相反,以巧诈为本,所谓的聪明都成了获取利益的手段。
  所以,王阳明在家训中告诫后辈说:毋说谎,毋贪利。人如果做不到诚这个字,那么他的智慧很容易就堕落为一般的小聪明。
  《韩非子》中说,巧诈不如拙诚。在这一点上,王阳明、曾国藩与古人不谋而合。
  曾国藩以“钝拙”自居,以“拙诚”破“机巧”,这使他练就了深谙世事却又不为世俗所扰的超然本领。
  “心诚则志专而气足,千磨百折而不改其常度,终有顺理成章之一日”。 “拙诚”不仅是修身之要、相处之道,更是立业之本、成事之基。
  虽然“拙诚”,有时候看起来会眼前亏,但是终究是为未来打下了基础,最终会有更大的收获。这是一切目不见睫的“聪明人”所不屑的,而却是任何成大事者所必备的素质。
打赏
上一条 古人做事,始于立心,得于人和,顺于天道,成于勤恳! 下一条 随喜,不要说说而已!
延伸阅读 要如何化解情绪呢 俗话说:「人生不如意事,十常八九。」在日常生活中,无论他人对我们是何种态…以忍来圆满人生 圆满人际关系的良方 “忍辱”,是良药,但是苦口。能忍的人,走到那,都是海阔…佛教的社会责任 由发心中去承担责任 经常对信徒们说要“发心”,但是很少要求他们承担起“责任…9记金刚棒喝,句句戳心、振聋发聩。 拜佛 “拜佛不是弯下身体,而是放下傲慢。”大家要记住!…为何不享受一天佛陀的日子 今天就算讲到死去活来,你仍然不悟!因为不悟的人,说无念,执着无念…忍辱其实不是忍气吞声 忍辱≠忍气吞声,很多人都搞不明白这一点 “辱”的字面意义是受到侮辱,…不要自己逼自己 有人问我:“师父,我看了很多有关积极人生观的书,希望能鼓励自己不断努力。可…

© 2018-2025 Baifodian.Com 百佛殿
👈
返回
🌎
佛教网
🔎
搜索
🚥
导航
🔐
登陆
💳
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