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佛殿 / 学佛释疑 / 列表 / 《正信的佛教甚么叫做顿与渐
佛教网

甚么叫做顿与渐

专题《正信的佛教文 / 圣严法师 2018年6月20日
  顿渐的问题,许多人都要误解,总以为顿教的法门与渐教的法门,是截然不同的两种修行法,许多贪图便宜的人,也都偏爱顿教而妄斥渐教。大家都知道,禅宗是主张顿悟的,是主张不立文字直指心源的,是主张前念迷是众生,后念悟即是佛的。除了禅宗之外,没有一个宗派,能像如此直截了当而开门见山的了,所以禅宗的许多人,往往要批评学渐教的人,是知解宗徒。

  其实,顿渐两种法门,乃是一体的两面:顿是由渐而顿,渐是因顿而渐;没有渐,决没有顿,有了顿,必先有渐;渐是顿的成因,顿是渐的结果。这个问题,我在民国四十七年,就已有了这样的见解:

  “所谓顿悟,乃是最后一念的点破,或最后一缘的成熟,……就如一个孵了二十来天的鸡蛋,如因小鸡无力挣开蛋壳,经母鸡轻轻用嘴一啄,小鸡便会脱然而生,并且生气盎然,但这母鸡的一啄,也是最后一缘的助成。同样的,我们学佛,因为往昔生中的根机深厚,所以生到现世,只要偶受一个禅门所说的机锋,便可一念点破,而顿超悟入凡上的圣域。那么所谓顿悟,也没有什么神秘可言了。”(佛教人生与宗教七十八页)

  因此,若从佛的果位上看众生,一切众生皆有如来智慧德相,皆有成佛的可能,所以佛视众生等同于佛,这是顿教;若从众生位上看佛,众生虽可成佛,众生成佛必须经五十二个阶位的长期修行,才能到达佛位,这就是渐教。到了渐修的圆满,佛的果位,亦必顿然显现──菩提树下成等正觉。

  反过来说,顿也是渐的开始,渐乃是顿的实践,顿是渐的启发,渐是顿的延续。

  因为,中国禅宗所称的顿悟,是指顿时悟到佛的知见──法华经把佛的知见的证得,分成两面的四阶,称为“开、示、悟、入”,开与示的工作,是由佛陀担任的、对众生做的,将众生本有的佛性之库藏打开来,指示给众生,称为开示;悟与入是由众生自己做的,众生明白了自性本来可以成佛,这就是悟,悟后如法修持,才能进入佛的知见之门。若以阶位衡量,悟佛知见,是在未登初地的凡位菩萨,入佛知见,是在登了初地以上的圣位菩萨,因为,唯有初地以上,才能一分一分地断无明,一分一分地证觉性。初地以前,都是准备工夫。

  可见,顿悟是悟的理体法性或佛性,顿悟并不就等于成佛;渐修是修的事相功德,唯有积于渐修,才能真的成佛──理以顿悟,事以渐修──这是顿渐问题的又一答案。禅宗的顿,就是这样的一个范型。

  不过,这是站在教义解释的立场而说,若照中国禅宗的本身来说,又并不如此,因为中国禅宗所说的顿悟,乃是不落阶位的,顿悟就是顿悟,与渐修几乎没有关系,而以为顿悟之际,当下便是本来如此的真如实性。但这终究不是一般人能够做得到的。

  禅宗以为在参究用功到了得力之时,虽不能即刻进入初地菩萨的圣位,但在顿悟的当时,能使第六第七识的功用暂时停伏,不落昏沉、散乱、无记的状态,唯是明明了了的现量(本来如此的)心现起,好像在乌云覆盖之下,突然烟消云散一见万里无云的景色,虽仅极短时间的实证(真如实性的)经验,刹那之后,又被无明烦恼的乌云把那景色遮了起来,但他确已见过一下本来如此的真如实性了,比起从未见过的人来,当然是大大的不同。这就是禅宗所讲的顿悟,唯其悟后仍得用功再修,因其虽已印到了佛心,福慧资粮──成佛的资本,尚未具足哩!
  谢谢你看完 圣严法师 的文字!
打赏
上一条 禅宗就是禅定吗 下一条 最好修学那一宗
延伸阅读 五种错误的闻法方式 持文不持义:如果仅仅为了词句的美妙动听而受持,却不观察甚深的意义,则如…女性修行应该注意什么 佛教经文上也说过“厌离女身”,佛子也知道摩登伽女害得阿难破戒的故事。…佛号就是四十八愿的浓缩版 因为四十八愿,太广大了。我们没办法,去缘四十八愿。所以善导大师说…一个初学者,避凶很重要 我们修行人要做两件事:第一个趋吉,第二个避凶。我认为趋吉这件事情不…燃身燃指供佛,不一定非烧不可 在好多大乘经典上,如《法华经》所说的舍身、燃身、燃臂、燃指,…不眷恋,也不逃避 佛法虽然谈到人生有种种苦,但这并不代表修行佛法的人一定要远离世间,或消极…真正障碍往生是带有执着的妄想 唯识学在整个大乘佛法当中是一个非常专业的课程,唯识学主要是针…

© 2018-2025 Baifodian.Com 百佛殿
👈
返回
🌎
佛教网
🔎
搜索
🚥
导航
🔐
登陆
💳
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