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佛殿 / 道法自然 / 列表 / 善恶之辩:道德与修行的抉择
佛教网

善恶之辩:道德与修行的抉择

文 / 朱建英 2023年11月30日
  人生在世,善恶之辩一直是深受争议的话题。《正一法文天师教戒科经》中提供了一些有关恶行与善行的见解,强调了道德选择对于道教徒修行方向的重要性。这些观点引发了深刻的思考,让我们去理解什么是善?什么是恶?作为道教修行者,每每面对善与恶的分径,我们应该如何抉择?
  一、远恶
  经文中有“为恶者,乃不尽寿而横夭也”,这告诫我们,恶行将导致短寿。恶行者的生命将被截断,这是一种道德的惩罚,也是自然法则的表现。这一观点呼吁我们认识到,恶行并非只对他人造成伤害,也伤害了自己。因此,我们需要远离邪恶的行为,追求善行以实现“久视长生”。
  二、近善
  道德并不仅仅是一种自保的手段。经文同时提到“贤者何不修善,久视长生乎”,贤者应当修善以期长生。这里的长生不仅仅是指寿命的延长,更是指心灵的永恒。通过修身养性、追求道德和善行,我们可以实现内心的升华,达到更高层次的人生目标。这是一种追求真正的“与道和合”的方式。
  三、基于道德的选择
  经文提到“恶人虽未遇祸,譬如余气耳”,明确指出恶人的祸害可能不会立即显现,但早晚会受到应有的惩罚。这种看似不公平的现象,类似于余气的存在,暗示着善恶报应的法则是存在的。恶人也许在一时逃脱了惩罚,但最终他们将不可避免地面对自己的罪过,正如余气不可避免地被呼吸出来。这提醒着我们,善恶的影响会迟早显现,因此我们要明智地选择道德之路。
  对于追求道德和善行的道教修行者来说,经中“又奉道者身中有天曹吏兵,数犯瞋志,其神不守,吏兵上诣天曹,白人罪过,过积罪成,左契除生,右契着死,祸小者罪身,罪多者殃及子孙”的表达,为人们提供了一种启发:奉道者会得到天曹的庇佑,但如果陷入瞋志,便会引来天曹的惩罚。这个观点表明,道德修养不仅仅是一种内在的提升,还能够影响到外在的境遇。这意味着我们的内心状态会反映在我们的外部生活和修行中。如果我们保持内心“本我”,尊重道德价值,那么我们将在生活和修行中得到积极的回报。
  道的体现在于德,德在人身为心、行、口。作为新时代的道教徒,在面对善恶之辩时,我们应该认识到道德选择的深刻影响。恶行不仅伤害他人,也伤害自己,最终导致短寿和不幸。相反,善行不仅仅是一种道德义务,还是一种实现“久视长生”“与道和合”的途径。善行可以带来道德的回报,同时也有可能改善外部生活和修行方向。这些道德观点提醒我们,“物则皆空,性不空”(张继先:《三十代天师虚靖真君语录》),道德的修行不仅是一种价值,也是一种选择。修一个什么样的心,什么样的灵魂,都取决于自己的决定。关键在于,修行的心是否适应了当前环境?是否适应了自己的道场?
  四、总结:以德修道,近善远恶
  善恶之辩是一个复杂而深刻的话题,涉及到道德选择、修行的目标和道德回报。《正一法文天师教戒科经》中的观点为我们提供了有关这一话题的重要思考,呼吁我们坚守道德原则,追求善行,以实现“久视长生”“与道和合”。这些道德观点可以指引我们在修行的道路上作出明智的选择,追求真正的意义和价值。
  谢谢你看完 朱建英 的文字!
打赏
上一条 道教提倡积“阴德”,那做好事应该讲出来吗? 下一条 吉祥四灵
延伸阅读 民间阴阳宅地契 阴阳地契,又称冥契、幽契,即通过现实生活中的土地契约(房产证)文书一样,让…期望众生都成善人 在《太上感应篇》中,开篇第一句为:“祸福无门,惟人自召,祖师一语道破了世…无为·无伪 万物生于道,而成于无为——无为而无不为。这正是《道德经》中所阐述的观点之一。我…天道承负 道教教化的目的在于净化人心,使人心神宁静,好善乐施,济世利人,从而为社会和人们的…返朴归真 道教学道修道,其目的就是要通过自身的修行和修炼,使生命返复到始初的状态,道教称之…柔弱不争 柔弱不争是道教修养自我,处世生活的教义。太上老子从对自然界的观察思考和分析中,深…自然无为 道以自然为法则,以无为处世应物,成就了万物,也成就了自我。其义理可谓简易却又是那…

© 2018-2025 Baifodian.Com 百佛殿
👈
返回
🌎
佛教网
🔎
搜索
🚥
导航
🔐
登陆
💳
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