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佛殿 / 佛教知识 / 列表 / 如何看待修行?修行就像手里的沙子
佛教网

如何看待修行?修行就像手里的沙子

文 / 如孝法师 2020年10月30日
  修行有时候很有意思,像手里拿一把沙子,抓得太紧不行,太松也不行。
  我现在有一个观察点、一个切入点——修行有三个方面的事情,一是我们的知见,知见当中包括理想与情怀;二是每一个当下戒定慧乃至于道场的运作,因为道场的运作中每一处都是修行的方法;第三点也是最重要的一点:如何应对生活当中的现前一念?现前一念从本觉来说一切具足,从现状来说却是杂染、动态、变化无常的,很难把握。
  实际上,知见和修行都是现象,这两方面相对容易实行。我们世俗的业力表现在现象之外,透过现象的是生活当中的历练,这或许来自业感的命运,或许来自阿赖耶识缘起。我们可能观察到自己内在的感受,能够如实地面对业识所显现的内容,但对它所展现的佛法尚未体验,也未以法格清,更未看到宏观的部分。对于这一点,我们要借助《普贤行愿品》。
  普贤行愿囊括过去、当下、未来,对于过去忏悔、回向,对于现在禅修,现前一念的出离,对于未来规划。规划很重要,它是上求下化的结果。成佛的资粮也罢,乃至于无上正等正觉菩提的获得也罢,这些都是生生世世的事情。从现在开始发菩提心,尽未来际“恒不忘失菩提心”,这就是未来。
  现在我们没有发心,正在学习发心,而学习发心就是禅修——“止”。现前一念发菩提心,菩提心是光明,是生机,是希望,是空性。一切都建立在空性的基础上,空性要导归到业习上。
  一个修行人能够安心,四平八稳地生活是最大的本事,这代表我们能够发起长远心。古人常说“五十而知天命”,“知天命”是智慧,由慧而定,心就定了,这时候看一切都有深刻的体验。人生回过头来看是一场梦,这句话不再是一个概念了。如果跟小孩子讲“人生如梦幻泡影”,或许他也能理解但一定没有体验,因为他的内心有很多热切又非常现实、真实的想法,这些想法会拽着他跑开。
  修行是成年人的一个神圣事业,也是一个游戏,在神圣与游戏之间要动态地调整。小乘教法谈到,如果我们的心太过于散漫,就需要持崇高的心。虽然知道自己的心是崇高的心,但是外境可能落于庸俗的生活,持崇高的心可以提起正念。“持崇高的心”是对治法,如果当下一刻的心非常明觉,平等、观照、慈悲等善根不断现前,心已在正念之中。
  有时候我们也会执实地看待修行,把修行看得很神圣。执实也不对,中国人很容易犯这样的问题。为什么呢?对于法来说一切都很平常、很平等,甚至没有什么叫做“开悟”,所以《金刚经》一再地提醒,“应无所住而生其心”,这也是对治法。
  如果我们通过入定或者慧观体验过一念心,心远离一切概念造作,修行就上道了。这一点恐怕在初禅之前都难以做到,有的修行人可能一生都要学。从前生到今生,我们的资粮就到这儿,这是自己的命运,心要理性地看待,这就是行愿。行愿离不开人生,离不开生活,这是真现实。《华严经》告诉我们要上求下化,“菩提属于众生”,应向众生求,所以要多和人来往,为众生做“不请之友”。
  谢谢你看完 如孝法师 的文字!
打赏
上一条 舍识用根是什么意思? 下一条 忍辱是委屈自己吗?忍辱的境界
延伸阅读 何谓「檀越」 人们游览寺院时,常会在一些石碑的碑文上,看到“檀越”二字。此外,菩萨戒子诵戒…何谓「普特切罗」 普特切罗,又名补特伽罗,是梵语 pudgala的音译,意为众生,即轮回转…常耕福田,才能福报多多 福报从哪里来?不是说你能力强就一定有福,因为福报也有它的前因后果。…四时坐禅 谓一日中定时行四次坐禅,即黄昏坐禅、后夜坐禅、早晨坐禅、晡时坐禅。 兹依《永平清…何为五时说法? 五时说法;是佛教中释迦牟尼佛成道后,根据不同根器的众生而进行的五次说法时期…细说佛造像三道“颈纹”咋回事,原来是有3个寓意 若我们注意观察佛菩萨的造像,常见造像大多身…不净观颂 佛为贪欲众生说不净观,观之既久,贪欲即除,可以越爱河而超苦海。余闲居阅《大智度论…

© 2018-2025 Baifodian.Com 百佛殿
👈
返回
🌎
佛教网
🔎
搜索
🚥
导航
🔐
登陆
💳
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