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佛殿 / 学佛释疑 / 列表 / 为什么说佛弟子持戒也是在敦伦尽分?
佛教网

为什么说佛弟子持戒也是在敦伦尽分?

文 / 明朗法师 2020年8月4日
  佛弟子有佛弟子的要求和规范。有五戒、菩萨戒和三皈依,最基础的就是三皈依,你不能随着外道去学。如果说宣扬一些外道的东西,你连一个佛弟子的敦伦尽分都没有做好。你受了五戒就有五戒的戒律,受了菩萨戒就有菩萨戒的戒律,必须按照戒律来行持,如果违背了,你就没有敦伦尽分。我们大家不要觉得这个戒律对我们是一个负担、是多余的。因为我们无始劫以来的习气太重,烦恼心、身口意的种种行为我们自己是做不了主的,那就必须要用一个“伦”(敦伦尽分的“伦”)来约束你,你该这么做。
  比如我们世间的居士,你成了家,有了小孩,这个小孩你肯定要管,这注定是你的责任。你现在要皈依、学佛、受五戒,这是你自己愿意受持的,没有人硬逼着强迫你受,是自发自愿的来受这个五戒、菩萨戒。因此,你就必须遵守,如果违背了,过失是非常大的。这些我们在学戒的过程中,都需要加以学习。那么戒律的真实义趣,就是要我们把自己的全身心融入到身口意的种种规矩里来,改掉和消融我们的习气。所以蕅益大师讲:学道别无实法,变化气质,克除习气而已。
  举个非常简单的例子:比如说我们在座的各位,有的喜欢吃零食(我想很多人都有这种毛病),一上街就要到超市里买一大堆。但是,你如果受了八关斋戒的话,下午就不能吃东西了,是不是在克制你的习气呢?慢慢的时间久了,你对这些零食自然而然的就不想吃了。特别是我们受了菩萨戒的,在长斋月的一个月里,中午过后都不能吃东西,你这个买零食吃的习惯,是不是这一个月就在克制了?到第二个月你的这个习气慢慢地消退。
  如说我们有时候喜欢说是非,菩萨戒里有一条不能说四众过,你说了就犯戒,这就是告诉你,让你慢慢地改自己的习气。我们有的人爱赌气、爱计较,佛法就说我们要修慈悲心(五停心观里就有),并告诫我们瞋恨心的过失在哪里。佛的教言就是让我们克除习气,佛法的戒律对我们的道业是非常有帮助的。所以该做什么、不该做什么,五戒中杀生、偷盗、邪*、妄语、饮酒,这五条都是不能做的。如果你遇到这种对境,真正能持好五戒的话,先不说你的发心,就事论事,单单为了持戒而持戒,你本身得到的果报是什么?是人天的果报。当然如果你是发菩提心来受持这个五戒的话,那你可以得到往生净土、甚至成就佛道的功德,这与你的发心有关系。
  我们还有一种习气,就是心浮气躁,很多人都有这个习气。我们为什么学法、念佛或者做事,很多时候就是觉得不相应,不相应的一个前提基础就是我们这个心是处在一种躁动不安的状态当中的,所以这个时候去念佛、去看书,你都会是东翻一本书、西翻一本书,东看一看、西看一看,时间就这么浪费了,总觉得自己进步不大,这源于我们这种心浮气躁的习气,导致躁动不安,而佛法教我们要心平气和。所以蕅益大师说:“世出世事,莫不成于慈忍,败于忿躁。故君子以慈育德,以忍养情。”这是说什么呢?就是世出世事一切法,我们都败在哪里呢?败于忿躁心,而且是对别人没有慈悲心。我们现在就是要用慈悲心去养育我们的德行,以忍辱去安息我们的心灵,改变我们的气质,所以戒律非常重要。我们佛弟子必须高度重视戒律,这是非常重要的一个伦啊!
  谢谢你看完 明朗法师 的文字!
打赏
上一条 打观音七要建立的四种信心 下一条 念佛成片,究竟怎样才能达到成片呢?
延伸阅读 诵经是不是一定要明白它的意思 问:师父啊!我们每天都要诵经,比如每天在诵《心经》,不一定所…忍辱以积大德 这个放弃内心的感受,我个人有一个小小的经验,跟大家参考一下。我大概出家五年到…是不是念佛念到清净心就叫见佛了呢 问:什么叫见佛?是见阿弥陀佛的色身还是见自性佛?自性佛是…我们是否已经具备了这十种信心 依着彻悟大师的开示,看看我们是否具备了以下这十种信心,从头到…五种错误的闻法方式 持文不持义:如果仅仅为了词句的美妙动听而受持,却不观察甚深的意义,则如…女性修行应该注意什么 佛教经文上也说过“厌离女身”,佛子也知道摩登伽女害得阿难破戒的故事。…佛号就是四十八愿的浓缩版 因为四十八愿,太广大了。我们没办法,去缘四十八愿。所以善导大师说…

© 2018-2025 Baifodian.Com 百佛殿
👈
返回
🌎
佛教网
🔎
搜索
🚥
导航
🔐
登陆
💳
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