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佛殿 / 佛教知识 / 列表 / 什么是咒语?
佛教网

什么是咒语?

2020年3月19日
  咒语是用特定的音符和特定的语句所组成的符号,代表著特定神明或佛菩萨的尊称和力量,从原始民族的宗教起即已发生,不论东西方,都有咒语的流传、使用和信仰。
  一提到咒语,人们常把它和迷信连在一起,其实这是一种误解。咒音有奇特的力量,科学界有人作过检测,初步认为咒音是一种音频,是一种特殊的音频。进一步的机制尚有待于科学发展后的深入研究。当然,不能因为尚不理解就给它一顶迷信的帽子。记得五十年代曾批判过中医,说它是封建糟粕,最不科学的,但逐步地,人们也认识了中医。中医现在同样以其闪光的风采,屹立于科学之林。近些年又有人批判气功,给气功扣上伪科学和封建迷信的帽子,这也是不认识不理解所致。当人们用科学手段逐步认识气功后,气功科学也会同样以闪光的风采屹立于二十一世纪的科学之林的。对于暂时还不认识的事物,不能简单地否定,因为简单地否定甚至扣一顶大帽子,并不是科学的态度。
  咒语,梵文称陀罗尼,又名真言,是佛菩萨于禅定中发出的秘密语,从自性真心中流出。神咒的句义,总持无量文义,无尽功德。“于一法中持一切法,于一文中持一切文。摄藏无量诸功德,故名无尽藏”。因为有无数量的佛和菩萨,所以咒语也多得不可以数计。
  咒语从根源上讲分为与特定神明和佛菩萨相应的两类。如道教、苯教等教派中的咒语大部门相应特定的神明,这些咒语一般是透过所谓通灵者的媒介,由神明所传授,而为民间所采用。佛教中的咒语大多与佛菩萨相应,但有的也为入世方便法门,则与护法神或其他特定神明相应。这些咒语一般是佛菩萨对修行者定中相授,通过世代传承,心口相授或伏藏等形式留传下来。
  从形式上来讲,道家的咒语大多数是由汉字组成,有明白通晓的意义,比如净心神咒:“太上台星,应变无停,驱邪缚魔,保命护身”。而佛家的咒语又因传授的法门不同而分普通和密咒两种,普通咒语如“南无观世音菩萨”、“南无阿弥陀佛”等,是语意明了的咒语,通过念诵佛菩萨名号来请求加持护佑,大多为佛教显宗各派和民间采用,不需要师承相授。密咒又称陀罗尼,意译成真言,或名总持,就是藉着咒语来总持一切的意义,出现在那些被西藏佛教列为高层次的密法,即瑜珈密及无上瑜伽密中,如“大白伞盖佛母心咒”、“大威德金刚心咒”等,有一定的仪轨和修法的程序,重于心理的引导,故需要师师相传才能相应。
  由于释迦摩尼是在古印度成佛,他传法均是采用梵文,所以现在密咒为保持特有的加持力,将梵文的咒直接音译过来,这些梵音咒语,在我们看来,好象没有什么具体的意义,其实这是误解。比如六字大明咒,在古梵文里的意思是:“敬礼莲花宝”。翻译到汉地时,译经师译经不译咒。这是因为译经师已经真正彻悟了咒音的真正密意不在于思维咒与音的书面意义,不被咒语表层的意思所拘束,而是“要有口无心,心死神活”,是借咒音直入光明境界。
  从境界和意图上讲,与特定神明相应的咒语大多用威猛法,达到驱邪、避凶、趋吉、延寿等目的,与佛菩萨相应的咒语,是诸佛菩萨悲心的凝聚,是诸佛慈悲喜舍四无量心的能量凝聚,更是诸佛菩萨从因地起修至成就佛果的福德资粮的体现,通过持诵者的定力,与诸佛菩萨产生一份感应道交的作用,其方法不是在於趋赶,而是在於化解!
  念咒不能仅强调其“咒力”的神秘性,若一味的将之神秘化,那便跟“喃巫”没有区别。民间信仰的符咒力以达到驱邪、避凶、趋吉的目的,然依根本佛法,应该是有病看医生,有灾难要忏悔、存善心、做善事,才是逢凶化吉、解冤释结,消除业障最好的办法,原则上并不重视咒语的使用。但是,以同一种特定的语句反覆地持诵,便会产生咒的力量,重要的是持诵者的心念集中之力。所以,持咒者持诵越久,效验越强;如果专心一致,反覆持诵同一咒文,也能达成统一身心,从有念而至无念的禅定效果。所以,后期的佛教,也不反对使用持咒的法门,以一咒的咒法,统摄一切法,任何一咒语,只要修之如法,持之以恒,都有相当大的效验。主要是因持咒兼带持戒、修定,产生慈悲心和智慧力,必然能够去执著而消业障,这样也必定能感通诸佛菩萨的本誓愿力。
打赏
上一条 解行并进是什么意思?如何做到解行并进? 下一条 千念万念为的就是临终的正念
延伸阅读 何谓「檀越」 人们游览寺院时,常会在一些石碑的碑文上,看到“檀越”二字。此外,菩萨戒子诵戒…何谓「普特切罗」 普特切罗,又名补特伽罗,是梵语 pudgala的音译,意为众生,即轮回转…常耕福田,才能福报多多 福报从哪里来?不是说你能力强就一定有福,因为福报也有它的前因后果。…四时坐禅 谓一日中定时行四次坐禅,即黄昏坐禅、后夜坐禅、早晨坐禅、晡时坐禅。 兹依《永平清…何为五时说法? 五时说法;是佛教中释迦牟尼佛成道后,根据不同根器的众生而进行的五次说法时期…细说佛造像三道“颈纹”咋回事,原来是有3个寓意 若我们注意观察佛菩萨的造像,常见造像大多身…不净观颂 佛为贪欲众生说不净观,观之既久,贪欲即除,可以越爱河而超苦海。余闲居阅《大智度论…

© 2018-2025 Baifodian.Com 百佛殿
👈
返回
🌎
佛教网
🔎
搜索
🚥
导航
🔐
登陆
💳
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