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佛殿 / 心灵能量 / 列表 / 听过那么多的道理 为什么还是过不好自己这一生?
佛教网

听过那么多的道理 为什么还是过不好自己这一生?

文 / 周宏亮 2019年1月25日
  这些年来去书店买书和看书,我发现摆放在最显眼的畅销书架上的一定有几本是励志书籍。
  无论是成功人士的现身说法,还是抚慰年轻人迷茫与孤独的心灵鸡汤,这样的作品在图书出版行业总是百试不爽的畅销保证。很多人看到标题就想掏钱买,买回去也看得津津有味。
  可是然后呢?我们看完之后便把书扔到一边,继续自己的日常生活。明朝的思想家王阳明有一个著名的观点,那就是“知行合一”。
  顾名思义,“知”指的是认知或良知,“行”指的则是行为或行动。简单地说,“知行合一”就是提倡理论和实践相结合,将想法或认知付诸行动而不是纸上谈兵。
  长这么大,我们看了这么多的励志鸡汤,听了这么多的道理,可是却依然过不好自己这一生。究其原因,也许就在于我们的确是听了很多的道理,但仅仅止步于听。
  也许我们都知道减肥的时候不能吃高热量、高脂肪、高糖分的食物,而且还要经常锻炼和运动,可是我们却依然管不住自己的嘴,下了班就忍不住跑到便利店去买一杯高糖分的果汁或奶茶。
  也许我们都知道人生在世要学会“断舍离”的道理,可是每次到了各大电商平台的购物节,还是会忍不住地“买买买”。即使我们在朋友圈里发了很多遍“再买就剁手”的动态,可发完以后立马又上网买了很多不必要的东西。
  “树欲静而风不止,子欲养而亲不待”,这是大家都耳熟能详的一句话。我们都知道做子女的要孝顺父母的道理,可是每次回家都忍不住会因为一些鸡毛蒜皮的小事和父母吵嘴。
  我们都明白父母在一天天的老去,人生在世也不过短短几十年。我们陪伴父母和长辈的时间实在是不多了,这些道理我们其实都懂,可是我们很多节假日宁愿出门旅游都不愿回老家看望父母。
  王阳明思想的核心就在于“知行合一”,可是我们记住了“知”,却忘记了“行”。
  王阳明认为知中有行,行中有知。知是行之始,行是知之成,“知”和“行”是无法分开的。对于我们来说,学会为人处世的道理当然很重要,但将这些从别处学来的道理运用到现实生活的具体行动之中则更为重要。
  人生在世,我们会遇到很多很多的问题,解决这些问题,最简单的答案就是去做。我们不满意现实的处境,想要一种更好的生活。我们想孝敬父母,我们想关心恋人,我们想收获内心的丰盈和幸福。可是很多时候,我们的人生不是靠我们脑海里想就能改变,而是靠我们自己脚踏实地做出来的。
  想一想很容易,可要是把这些想法付诸实践则是另外一回事了。从小到大,我们看过了这么多的励志鸡汤文,听过了那么多的道理,可是如果我们仅仅是“看过”和“听过”,而没有真正地“做过”,那也等于竹篮打水、雁过无痕。
  听过了多少条道理,其实并不重要。重要的是不能仅仅局限于听,而是要真正理解和吸收这些道理并将其付诸实践。真正地做到“知行合一”,我们才能在听过那么多的道理之后,过好自己的这一生。
  谢谢你看完 周宏亮 的文字!
打赏
上一条 空手把锄头 下一条 中下根性的人,要学会一点一点的放下!
延伸阅读 要如何化解情绪呢 俗话说:「人生不如意事,十常八九。」在日常生活中,无论他人对我们是何种态…以忍来圆满人生 圆满人际关系的良方 “忍辱”,是良药,但是苦口。能忍的人,走到那,都是海阔…佛教的社会责任 由发心中去承担责任 经常对信徒们说要“发心”,但是很少要求他们承担起“责任…9记金刚棒喝,句句戳心、振聋发聩。 拜佛 “拜佛不是弯下身体,而是放下傲慢。”大家要记住!…为何不享受一天佛陀的日子 今天就算讲到死去活来,你仍然不悟!因为不悟的人,说无念,执着无念…忍辱其实不是忍气吞声 忍辱≠忍气吞声,很多人都搞不明白这一点 “辱”的字面意义是受到侮辱,…不要自己逼自己 有人问我:“师父,我看了很多有关积极人生观的书,希望能鼓励自己不断努力。可…

© 2018-2025 Baifodian.Com 百佛殿
👈
返回
🌎
佛教网
🔎
搜索
🚥
导航
🔐
登陆
💳
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