少林寺位于河南省登封市西北13公里的中岳嵩山西麓,背依五乳峰,周围山峦环抱、峰峰相连、错落有致,形成了少林寺的天然屏障。嵩山东为太室山,西为少室山,各拥三十六峰,峰峰有名,少林寺就是在竹林茂密的少室山五乳峰下,故名“少林”。1983年,国务院确定少林寺为全国重点佛教寺院。
《诗经.大雅.嵩高》云:“嵩高维岳,峻极于天。”嵩山自古就被认为是神灵出没,仙人得道的圣地。汉晋以来,佛教、道教已在这里传播。东汉道士张道陵、刘根,三国时道士郗元节,西晋时道士鲍靓等都曾修炼于嵩山。建于东汉时期的洛阳白马寺和嵩山法王寺、慈云寺,建于北魏时期的嵩山少林寺、洛阳永宁寺和嵩山闲居寺(隋改为嵩岳寺,今名)都是举世闻名的佛教寺院。相传仅嵩山一地就兴建有佛寺72座。人称“嵩山名蓝以百数,惟少林最著”。
少林寺位于河南省登封市西北部,其东北74公里为省会郑州市,正北过鄂岭口即为偃师市,自偃师西北行可达九朝古都洛阳市。少林寺的地理坐标是:北纬34。31'28.31",东经112。56'08.49",这里是中岳太室与少室分界处——鄂岭口以南的小盆地。少林寺坐北向南,面对少室山阴,背依五乳奇峰。少林寺像嵩山的一颗璀璨明珠,镶嵌在太室山与少室山相接的山口中间,尽览二室之胜,气魄之大,山林之幽,令人叹止。
嵩山属伏牛山系,主脉在登封市西北部,余脉延及新密市、巩义市境内,连绵60多公里。嵩山古称外方山、太室山、嵩高、黄室、崇山等。夏商之际,已称嵩山为中岳。西周时曾以华山为中岳。至周平王东迁洛邑之后,则“以嵩位中央,左岱(泰山)右华(华山)”,仍定嵩山为中岳。西汉史学家司马迁说:“昔三代之君,皆在河洛之间,故嵩高为中岳。”(史记•封禅书)唐武则天于天册万岁元年(695年)封禅嵩山时,又改中岳为神岳。宋代以降,历称中岳嵩山,并沿用至今。嵩山主要由太室山(居登封城北)和少室山(居城西)组成,中岳嵩山为其总称。嵩山主峰为太室山之峻极峰。太室山主峰高1494米;少室山主峰高1512米。太室山体雄壮,形如卧龙,又居于东侧,故为嵩山之主山;少室山势峻峭,而不及太室壮阔,虽略高于太室,却不能作为主山。所谓“华山如立,中岳如卧”,即以太室山形而言。
千百年来,嵩岳山麓寺庙林立,秦汉之际已建有太室祠、少室祠、启母庙、法王寺和慈云寺。北魏至明清以来,佛寺越来越多,而且大多建在太室南麓登封城的周围。唯有少林寺,建寺时间虽早,但偏偏选寺址于登封西北边陲之地。跋陀随北魏孝文帝南迁洛阳之后,孝文帝为他在洛阳建造了一座“静院”,供他修炼禅法。可是,跋陀“性爱幽栖,林谷是托,屡往嵩岳,高谢人世”,孝文帝便诏令在少室山阴,为跋陀创立了千古名刹少林寺。当年,这里满目青山,少溪河(又名少阳河)自西向东潺潺流淌,气候清新宜人,是一处适合静心修禅的场所。少林寺寺名也充满了崇法自然的特色,清代景日昣在《说嵩》中解释说:“少林者,少室之林也。”寺居少室山阴的丛林之间,定名“少林”,正是跋陀“息心山林”这一性格特征的体现。
少林寺周边的环境,确是穷自然之造化。对面是少室山北麓,即少室山阴,俨然一道天然巨屏,横亘于古刹之前,充满着神秘色彩。巨屏之中,耸立着层层奇峰,千姿百态。其中最有代表性的山峰有五座,自东而西分别为旗峰、鼓峰、剑峰、印峰、钟峰,皆以其山峰之形而定名。其中鼓峰又称“钵盂峰”,其巅有一巨石独立,传为二祖慧可之“养臂台”,亦称“炼魔台”。此台四壁如削,形若天赐芙蓉,一径盘绕其周,可达台之顶部,居高四望,如临仙境。每逢雨过天晴之时,自少林寺方丈室门前翘首南望,只见在对面阴暗的丛林间,有一片白皑皑的雪景,独自闪着白光,这就是嵩山有名的八大胜景之一“少室晴雪”。“白雪” 实乃一斜面巨石,雨后石面湿润,阳光照射呈现出的白色奇观。附近草深穴多,古时常有野兽出没。乱世间又为兵家屯兵之地。据清乾隆五十二年(1787年)《登封县志》记载:“《新府志》:登少室者,由东北过三定思,入东天门上绝顶,俗呼御寨。盖金宣宗屯兵其上也。”此后,明末农民起义军首领李际遇也在山上屯兵驻扎,称作“大寨”。
在少林寺的背面,毗连起伏的五乳峰。登极顶北望,大河蜿蜒一线,俯视少林,尽收眼底。清代朱枫有佳句“翠岭回幽谷,青溪锁少林”。其间多翠柏杂木,每年秋季,红叶如云,随风摇曳,绚丽如画。山麓中有一座神秘的石洞,演绎出千古传诵的少林禅宗史话。这洞深4米,临崖而立,名曰“达摩洞”。相传,在达摩来此修炼“壁观”大法之前,洞中盘踞着一条巨龙,当此龙得知达摩要选此山洞修炼时,便毅然离洞而去。于是,达摩祖师便在洞内苦修了九年(一说十年),终获成功。
东望太室山东麓,奇峰如笋,层层巍列。太室古迹甚多,自东而西有龙潭寺、中岳庙、太室阙、启母石、启母阙、崇福宫、嵩阳书院、大唐碑、崇唐观、老母洞、大法王寺、嵩岳寺、会善寺、永泰寺等。从嵩阳书院东侧拾级而上,可直达太室顶峰。山顶尚有古建筑遗址,近年又重建了一些殿宇。
在太室与少室之间,有一条自登封通向偃师、洛阳的盘山公路,至高点便是有名的鄂岭口。登封八景之一的“轩辕早行”即指此地。这里地势险要,公路傍临,曲折盘旋,今称“十八盘”,是历来兵家必争之地。阚骃《十三州志》曰:“轩辕道凡十二曲。唐高宗入嵩山,凿石开广。宋知县马仲甫,悯道险厄,佣民凿平为坦途,其上置关,曰‘轩辕关’,则东汉何进所置八关之一也。”关楼已毁,但关址犹存,在鄂岭口东南向浅峡谷中,现存券洞式关门一座,一伏一券,皆用料石砌造,阔门上还保留着刻有“古轩辕关”四字的石额。
唐代裴漼曾如此称赞少林寺优胜的地理、建筑环境 :“……东京近甸,太室西偏,正气居六合之中,清都控九州之会,缑山北峙,亘宛洛之天门……二室回合,八谷潺湲,地迎贝花,门连石柱,妙楼香阁,俯映乔林。”唐代大诗人白居易携友从龙潭寺至少林寺览胜,赋诗曰:
“山屐田衣六七贤,搴芳踏翠弄潺湲。
九龙潭月落杯酒,三品松风飘管弦。
强健且宜游胜地,清凉不觉过炎天。
始知驾鹤乘云外,别有逍遥地上仙。”